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桓帝时,有一年正月初一,京城洛阳发生了日食.皇帝叫大臣黄琼记录日食情况,黄琼写道:"京城洛阳一带,日食很厉害……"皇帝想,光说日食厉害,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这让皇帝很生气.  相似文献   

2.
东汉桓帝时,有一年正月初一,京城洛阳发生了日食。皇帝叫大臣黄琼记录日食的情况,黄琼写道:“京城洛阳一带,日食很厉害……”皇帝想,光说日食厉害,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相似文献   

3.
日食趣话     
蒋小润 《新高考》2009,(9):58-59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许,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几分钟内突然进入了黑暗,城市瞬间变成了流光溢彩的世界,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仰望着天空,观赏这难得的奇观。许多动物不知道究竞发生了什么,出现了许多异常的举动。武汉动物园里的鸵鸟在活动场里奔跑起来,一直张着嘴喘粗气;  相似文献   

4.
张新民 《山东教育》2005,(29):36-36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四十岁老虎的屁股摸得,六十岁老虎的屁股也摸得……”当我们重温邓小平的生平和业绩时,不免对他的这些生动比喻倍觉亲切,难以忘怀。毋庸置疑,他的这些浅显易懂、广为人知的“至理名言”,对推动改革开放起了重大作用,成为启迪人们智慧和胆识的金钥匙。笔者粗浅地认为,邓小平就是一个喜欢拿生活常识作比喻的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搞好初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生活常识作比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帮助…  相似文献   

5.
《今日中学生》2006,(12):26-28
  相似文献   

6.
鸡年的春节马上要到了,看着到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息,机灵猴、乖乖兔和笨笨熊他们非让造字的仓颉老爷爷给讲讲“春”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7.
趣话“@”     
说起“@”,大家并不陌生吧,它是电子信箱中的关键符号。有人称之为“a圈”,有人称之为“圈a”,其实它就是与我们经常见面的单词“at”。  相似文献   

8.
趣话“寺”     
王晓维 《中文自修》2007,(12):15-15
"寺"这个字,往往和庙联系在一起,一般指宗教场所。然而"寺"字在上古时期的文字中出现时,却经常和支持的"持"字通用。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9.
趣话“@”     
日前人们广为使用的符号@(西班牙语读作“阿罗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拉丁语的抄写员开始用简单的一笔来代替前置词“AD”,这个前置词的含义是“在、到、向、在……附近”等。当时的抄写员发明了许多连音词,以节省工作时间和造价昂贵的羊皮纸。也有学者认为,“阿罗瓦”一词最早  相似文献   

10.
酒联,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它可以装饰门面,使生意兴隆。古往今来,咏酒佳联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1.
一副对联,善用文字技巧使人觉得巧妙新奇,谓之“巧对”。若上联出得极难对出,而对句又无与伦比.就是“绝对”了。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1,(5):52-52
最快的船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瘦削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似文献   

13.
比喻表达的有标记形式可划分出如下四个层次和类型:1.用"比喻"、"比方"等称说比喻现象和描述比喻行为的词(称"比喻同义词群")及其多个组合形式,点明所用或所记录的表达行为或言语形式是比喻。2.用"比喻同义词群"及相关短语,充当"特殊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3.用"比喻词"如"像"、"好比"、"是"等词汇手段。4.不用比喻词而是通过语法手段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上述四类,比喻标记的显隐程度和强弱程度,呈递减关系,第一类最为显强,第四类最隐最弱。前两类标记的,可看作"显性比喻施为句"。第三类标记的,可看作"隐性比喻施为句"。不同的比喻标记,相应地可形成不同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是表达者言语交际策略和言语风格在词语、句式、篇章结构等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是很多同学的一道坎,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多数较复杂,学生难以在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愉快而高效地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开阔的知识面为学生铺设出更多的理解途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恰当的比喻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形式多样,在数的对应上呈现出对称性分布,非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在数的运用上则呈现出任意性、非任意性特点。本拟以名词性本、喻体为主体,对此现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建华 《中学文科》2000,(12):36-37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郭炜 《高中生》2012,(8):60-60
对联算得上是一种风雅的文字游戏。文人雅士们常以此抒情励志、针砭时弊,有时也用来开开玩笑,嘲弄他人,对出一些“骂人”联来。这类对联读后常让人心头大快,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20.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人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间,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