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最有名的两个诗集,呈现出由"两种对立状态"组成的世界.<小黑孩>是<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也是这首诗的讲述者,回忆在他孩提时代,母亲曾经告诉他关于爱和平等的事情.小男孩的童年梦想就是所有的人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平等平等的爱,然后享受生活快乐.爱和平等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信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可能性,斯坦贝克从早年就开始探索一种环境伦理观, 一种合理共存的模式.在<美国与美国人>与<和查里一起旅行探索美国>中,他充分表达了"人和土地和谐共处"的观点.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群体人"观点和"非目的论"思想中也都能看出这种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大脑记忆之谜 在成龙主演的巨片<我是谁>中,成龙扮演的主人公在惊险经历中一下子失去了记忆,于是他开始了苦苦追索"我是谁"这个疑问的曲折历程.看完这部电影后,许多人都会问:"记忆"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会失去记忆?失去的记忆能恢复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电影主人公那样的"记忆"失而复得的人吗?  相似文献   

4.
<正>朋友家上高中的儿子说:"前天一位年轻教师在我们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全班同学感觉特好,其实,这位年轻教师论资历比咱班的现任语文老师差远了,而他就是用了我们这一代人能认同的语气和教学方法,貌似没有深入的讲解和冗长的分析,而我们却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真是这样,记忆中,语文这门学科从来都是老师一丝不苟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专心地做笔记,有时听得想睡觉也强打精神,害怕漏掉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5.
<丁登寺杂咏>是华兹华斯的一首杰作,诗人通过他对记忆的阐释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此诗表明人类如何在大自然的美丽中寻找慰藉并把这种愉快传递给他人.对于华兹华斯来说,由丁登寺来象征的大自然对他的人性是一种向导,自然使人深思,使人能更好的理解生活,给生活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杜子曰     
杜子是有些神经质,但只在搞笑和幽默的时候.和他同桌了整整一个学期,对他是既熟悉又说不清;仅凭残缺的记忆和一本名为<杜子曰>的草稿簿,写一个身边的人--杜子.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大概都会有爆米花的深深印迹——一个瘦削中老年男子,背着一个葫芦形的"爆花机"走村串户。在某个稍微宽敞的院子架起柴火,把玉米放进那个满身黢黑的容器中,往往还会加入一点糖精,然后扣紧盖子,放在火上摇动。他一边漫不经心地摇,一边跟旁边的小孩或者妇女们闲扯,时不时看看容器表盘上的指针。小孩子满脸期待地等待中,他起身、拎起整个容器放入一条  相似文献   

8.
<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造性工作是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启发学生:詹天佑设计了"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他为什么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他的动力来自哪里?许多学生说:"来自他的爱国心."突然一个声音不紧不慢地飘出:"因为有奖金."我一听,顿时就火了,这不是玷污詹天佑的人格吗?好你个调皮鬼,学习不认真,说这些倒挺来劲儿.  相似文献   

9.
<创世纪>在整部<圣经>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前三章对研究<圣经>成典的过程尤其重要,有助于揭示"神"、"人"、"万物"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凸显<圣经>成典过程中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质疑,有利于对以色列人在族群认同过程中所采取的"集体记忆"方式的理解.由此可知,<圣经>成典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层累叠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半出自<左传>和<国语>,通篇却没有一句提到<左传>,也没有一句提到<国语>,让人一瞧,仿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羁、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  相似文献   

13.
<正>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故事中,有一个预言家叫默林,他的想法总是异乎寻常,他的心境始终属于未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就是一个有着默林式的行动习惯的"掌舵者"。在他眼里,"工业园区"是一个安顿心灵的都市家园,更是一个放眼未来的成长概念;每一个园区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有温情的现代气息,又能自觉地寻求着一种突破性的、能够把握的未来目标。而作为深受园区人关注和尊敬的品牌——教育,更是让沈坚"有情有义"。在他的教育辞典里,经常能触摸到这些热词:梦想、信念、智慧、仁爱、分享、创造……他希望能将优质教育的福音带给园区的每一个人、每一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崔晶 《文教资料》2009,(11):63-66
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时"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奇迹     
一位诗人说过:"有些人活着可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他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生意义.最近日本一部畅销书<生命的奇迹>诠释了其中道理.作者武吉洋一是一位特殊的残疾人,他的脑袋长在光秃秃的躯干上,先天没有手脚,他的<生命的奇迹>为肢体健全的人、为视力正常的人、为每一个人活着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之所以未提及残疾人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身这种超级残疾视为不幸,在他看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身体特征而已",正是这种难得的平常心开创了他不平常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有的人就算不说话,毫无表情地往那儿一站,你也能感受到他传递的信息——"生人勿近",还有的人呢,明明一脸怒容,但你也能判断他就是在跟你闹着玩。这就是气场了,一种介于"有"和"无"之间无形的存在。所以,你的气场指数是多少呢?快来测测吧。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期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颇有些想法.一位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文章写了一个中国大陆留学生,一个中国台湾留学生,一个法国教授--"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难堪"的对话课教师.文章并不难读,一上课学生也"整体感知"了全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大都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原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增进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达成三维目标的一次极好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里也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的怪老头     
<正>他省了一辈子。他省到衣服上全是补丁,甚至可以看到夹层里残败的棉絮。你如果拉着他去买衣服,他会摆摆手,拉开咯吱咯吱响的衣柜指给你看,成套的新衣服连同包装整齐地摆在里面;他省到做一盆菜吃一个礼拜,无论春夏秋冬。你要是问他,吃不腻吗?他会指指空荡荡的屋子说:"一个人,要这许多麻烦干吗。"他说起话来带着家乡独特的口音,连同时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圣麦克斯>一章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它不仅篇幅巨大,就思想容量和深度来说,其中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复杂而深邃.在这一章的<序言>和第一部分<旧约:人>中的<创世纪,即人生>,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之间在诸如是把"无"当作人生事业的基础还是必须从"现实的条件"出发、是抽象地书写"人"的传记还是以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规约人的成长过程和轨迹、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意味着层次、境界上对现实的不断超脱还是在要"思维的绝技"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展现了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差异.如果我们承认世界不是一种存在、一种理解、一种诠释,那么需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分析他们之间的驳难逻辑与观点得失.这是一种很困难的解读,一种不适宜于作出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应该贯穿数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主动地发展,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