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学公式是数学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理论的应用.本文从数学的认知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论述了如何促进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法则的学习及其意义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人的认知结构,阐述教育影响内化为主体观念的心理过程及其心理机制,指出认同点是内化的关键,建议高校德育工作应从创设教育情境,激发主体内部矛盾,强化认同点入手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促进“以德治国”的方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数学公式和定理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形式符号化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是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学习载体.要学好数学,必须对公式和定理有十分正确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说,深刻理解并准确掌握数学公式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关,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记住公式和套用公式,而应该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及公式的多角度研究,更好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思维能力.一、明确适用范围.注意成立条件任何一个数学公式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所以在学习公式时大家一定要对公式  相似文献   

4.
魏桂芳 《教师》2010,(3):21-21
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导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增多,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总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以应对社会竞争,因此,拼命让孩子在学习上加班加点。“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像一台机器,开足马力,高速运转。  相似文献   

5.
<正> 数学中的公式是撇开具体事物的质的方面,抽出其量的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的关系式.它应用广泛,推导方法具有代表性,所以人们把它比喻为“数量关系的精髓”.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记住公式和套用公式,而应该紧紧抓住这个特殊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以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过程的心理矛盾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用道德内化理论来解释说明这一过程。近几年,国内也对道德内化问题展开了讨论,但对“道德内化”一词的理解与使用并不一致。一种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观念的过程,即行为规范的接受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内化这个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了如何利用内化的原理进行德育。  相似文献   

8.
学生品德内化环节的心理倾向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内化一直是德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教学与学生品德内化的四大环节即教化、体验、认同、强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养成道德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品德心理研究中,道德内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所谓道德内化,就是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为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作出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尽管在口头上对道德规则或道德概念的论述正确无误,但是在实际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内化是指道德价值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转化,通过内化实现道德价值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价值内化,就需要全面考虑其社会文化条件、个体条件与过程性条件。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道德价值内化的条件,是合理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地龙 《江苏高教》2007,2(2):115-117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道德情感内容看,需要通过树立能反映大学生心理意象的榜样等强化机制进行.从道德情感形式看,要考虑到大学生道德思维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才能达到.品德的形成也是其人格的发展过程,需要大学生把对自我的认同与对国家、人民的认同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法内化训练小语教学如何使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技能?一、训练思维,掌握学法内化的技巧。①比较异同;②揭示矛盾;③剖析关系;④由表及里;⑤假设对照;⑤追踪联系;①缩简提要;②学以致用。二、循序渐进,夯实学法内化的基础。如教师可按以下...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学习动力按其来源和方向可分为外部动力系统和内部动力系统,引起或产生外部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周围的各种强制性因素和吸引性因素。其中强制性因素引起或产生推动力,吸引性因素引起或产生吸引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主观能动性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被动性内驱力和主动性内驱力。 以上诸方面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三个转化:外部动力不断地转化为内部动力,产生行为倾向即学习积极性;推动力因素转化为吸引力因素,学生学习自觉性提高;被动性内驱力不断转化为主动性内驱力,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这三个  相似文献   

14.
15.
试析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化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规范的内化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归纳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成因,不仅是道德教育所必须,也是伦理学所必须。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平时听课时,发现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于简化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将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这导致公式推导过程中大量的数学思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道德内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 内化,即指一事物作用于他事物,并使他事物产生内在的某种影响和需要。道德内化是指通过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使人们产生个体身心某种影响和需要,并将这种影响和需要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依从的特点与培养依从是品德内化过程起始阶段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指由于判断力低或缺乏自信,或来自某种压力…  相似文献   

20.
舒莹 《教育导刊》2001,(15):53-55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