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锦文本的构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列锦文本的考察,我们发现列锦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组合"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宏观上看,列锦的构成成分存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相继、类别相近、性质相似、并列对举以及相反相成等关系;从微观上看,各组成成分的排列遵循空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整体在前、部分在后原则,显著性原则等。此外,列锦所由构成的成分之间的顺序也受到语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讨论翻译要讨论文本审美 ?在以往探讨翻译中 ,多以分析语言的各种意义为主。这一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Translatingmeanstranslatingmeaning .” (奈达 )然而 ,大量的翻译实践却在显证 :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 :(一 )意义的不确定性。“意义”是一个变数 ,而不是常数。“意义不是一个封闭、圈定、可‘载’可‘掘’不变的单元 ,而是通过文辞这一美学空间开放交谈、参化、衍变、生长的活动。(二 )文本意义不等于各种意义相加之和。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诗歌更是如此。因为一部好作品 ,总是贯穿着作家对…  相似文献   

3.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非是宋金元诗歌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已产生。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列锦”手法的运用更是广泛。唐诗中“列锦”文本不仅更为常见,而且结构模式上有很多创新。唐五代词受唐诗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又有所发展。宋金元诗歌受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续有新的创造。与前代诗词一样,宋金元诗歌中的“列锦”修辞文本建构,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其建构都带有特定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可获得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列锦"它深化了曲的意境,增强了曲的艺术感染力,为其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审美价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凝练美、简远美、意境美、空灵美。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对学作品的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学读解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以个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创造性国特征的审判体验对学本意义的建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作品价值的获得,人生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学生个体审美体验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参与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只要一提到深秋怀乡的诗作,人们就会想起元代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备受后人称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前三句全用名词,用九个平常之景组合成一幅凄凉萧瑟的深秋晚景图,将那位哀怨孤寂、独行天边的游子形象铭刻在读者的脑海中。这种组合名词成句的手法,被称为“列锦”,它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所谓“列锦”,就是全句不用动词性谓语或连接性词语,而只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组合成句,以此来摹景叙事、抒情述怀。这种被吕…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少年审美倾向及审美教育有效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针对当前青少年的审美倾向,提出了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并阐释了美育的实效:人自身的和谐与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文本意义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爱奇是司马迁审美倾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中,可以感受到他想建功立业的强烈进取心。  相似文献   

10.
从当代青年人选择交往对象的标准——高富帅、白富美中可见当代爱情观中对恋爱对象外表的侧重,而大批“外貌协会”者的存在也说明当代爱情观中的审美倾向性。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由来已久,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反映了人类对普遍存在的美的普遍追求。但是,在当代,它又有着独特性,即身体解放带来的身体审美的可能性以及合法性,以及视觉文化兴起对男性美和女性美的重新建构,这些重构的美又促动了当代人爱情观中的新审美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应试学生与阅读文本中的潜文本或者空白点之间存在肯定与否定相互作用的定势关系,读者对该文本潜文本或者空白点需要进行二度解码的过程:即语法-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二度完型建构。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古代音乐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其中汉代文人对音乐的审美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今后发展。汉代音乐发展中,文人重视对音乐中个性的表达与追求,强调"至道",致力于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含蓄"与"弦外之音"的良好美学感受,所以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并产生了相对深刻、独立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贺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以其笔补造化之功,在唐代诗苑卓荦而立,令人瞩目。本着重从李贺诗歌审美倾向的悲姜性和虚幻性两个方面来展示诗人特异的心理特征,诗作的独特魅力和带给读的新鲜感受。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散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崇道,要求以传道,弘扬儒家思想;二是抒愤,主张“不平则鸣”,因而他的章富有批判精神;三是尚气,追求气盛言宜,因而他的章富有气势,有一种阳刚之美;四是求奇,标举创新开拓,所以他的章的体裁、形式、语言等各方面都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5.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任课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表达模式以及最基本的欣赏力。最主要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占据了整个考试模块的大部分比例,教育管理者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美,构建小学生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非审美倾向及审美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中出现诸多非审美的做法和倾向,对此应结合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审美教育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幼儿文学审美教育原则来指导幼儿文学教育.具体可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整体形象性原则;二是情感交流性原则;三是兴趣诱导性原则;四是渐进阶段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本的意向性建构,指的是教育文本的生产设计应有“读者”意识,以形成文本的对话品性。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文本的意向性建构可以从文本插图、话语方式选择以及文本知识生活化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凡的修辞方法,但并不为当代人所熟悉。通过对列锦名句的赏析,展现其非凡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列锦诗句的模糊性,才能再现其模糊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一直没被人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不应该进行审美建构,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来说不仅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建构,还应较大力度地进行这项教学工作。阐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构建的重要性及必然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一些教学方法锻炼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最终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