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素质教育意在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使其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新世纪的全能型人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寻求新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实际的体育技能,更注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协同发展,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探究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成为目前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背景之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不仅仅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实际的体育技能,更加注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本文针对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探究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成为目前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背景之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不仅仅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实际的体育技能,更加注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本文针对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探究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堂是学习,继承,发扬中西方先进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讲授身体运动素质内容,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思想,真正使高校成为培养身体健康,有先进思想,有正确理想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一、在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学校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小学是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健康教育.健康的身体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知识的获得和实践中会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因此,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孩子将来成才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需要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人才,除了要有科学技术的高标准要求外,还要有一个对身心健康的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可见,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对数学教育界来说,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充分地体现我国教育的方针和目的,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总体提高,即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而这一崭新教育的实现都离不开健康教育,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一、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身体是一切思想的载体,只有保证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不仅会体现在身体方面,而且在心理方面,学生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小学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基础。要想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小学教师就一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0.
<正> 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量的发展转向以质的提高为中心,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师范教育是一个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双人才”培养体系。它要求在一定修业年限内使学生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程度。师范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广博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要善于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职业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体育作为一种教育种类,实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利用体育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是实施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体育的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存智慧。学校体育文化和职校学生职业素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要达到这个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新时期要努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营造一种教育上的合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有文化、有技能,并具有某种职业资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中的办学宗旨应是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获取某种职业资格,重点就是就业。为使学生能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  相似文献   

15.
现在 ,有两个基本的事实共生于基础教育。其一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世界性重大课题 ;其二 ,学科教学依然是全世界基础教育的主要教育行为和学生在校的主要学习活动。因此 ,立足课程改革 ,彻底改革学科教学 ,使之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期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佳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崇高理想、顽强毅力、基本文化知识特别是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 ,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和应试教育比较起来,它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在呼声一片的改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美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水平,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陈定芳 《中学教育》2002,(9):46-46,32
随着劳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提高,经过一定时间的劳技教育实践,我们体会到:劳技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提高劳动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身体诸方面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劳技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所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我们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科研意识的社会人才是学校肩负的责任。为此,构建"学习型学校"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需求,学校应使"学习"成为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观念。长治五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开拓了一切尽可能利用的资源,使"学习型"组织确确实实地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个方面,形成了教师在学习中育人、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主流文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学习型学校"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