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少同学感到求解化学推断题较难,总感觉无从下手.其实,求解推断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眼”,如将“题眼”作为解题突破口,就能很快根据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顺推或逆推出各种物质.常见的推断题有哪些“题眼”呢?下面作简单归纳:一、根据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推断1.黑色固体有C、MnO2、CuO、Fe3O4等.2.蓝色不溶于水的沉淀为Cu(OH)2,蓝色溶于水的固体为CuSO4·5H2O.3.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为Fe(OH)3.4.不溶于水和稀HNO3的白色沉淀为AgCl、BaSO4.5.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白色固体为BaCO3、CaCO3、Zn(OH)2等.6.遇水变蓝的…  相似文献   

2.
中考化学推断题中,物质推断题占有重要位置,解这类题有个共同点,就是以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向前或向后推,即可得到结论。 常见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现象有: ①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_3; ②空气中能自然的固体物质只有白磷;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要求1 熟悉常见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反应现象 .2 知道并记住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区别 .3 能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与推断 ,并逐步掌握鉴别与推断的方法、步骤和题型 .二、知识结构物质的鉴别与检验依据物理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沉淀的颜色溶液的颜色物质的特殊气味常见酸、碱、盐溶解性化学特性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物质反应过程中的现  象变化方法步骤题型物质推断依据 物理特性化学特性 (反应特征 )方法步骤题型三、主要内容提示检验即鉴定 ,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复习要求1 熟悉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重要的反应现象 .2 了解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区别 .3 能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与推断 ,并逐步掌握鉴别与推断的方法、步骤和题型 .二、知识结构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依据物理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沉淀的颜色溶液的颜色物质的特殊气味酸、碱、盐的溶解性化学特性 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物质反应中现象变化方法步骤主要内容提示(一 )检验、鉴别、推断的含义及方法1 物质的检验 .检验即鉴定 ,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 ,用化学方法来确定它是不是…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稀盐酸与硫酸、可溶性氯化物与可溶性硫酸盐的鉴别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有关它们的鉴别、推断题在历届各省市中考中屡见不鲜,但学生的得分率比较低,原因是学生只知道 AgCl 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而不知道稀硫酸、可溶性硫酸盐与硝酸银反应也可产生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 Ag_2SO_4(微溶)白色沉淀,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回答这类问题,我建议在硫酸这一节教学中,应补充稀硫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以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要求1熟悉常见物质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及重要的反应现象.2了解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区别.3能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与推断.二、知识结构物质的鉴别与检验依据物质的物理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沉淀的颜色溶液的颜色物质的特殊气味常见酸、碱、盐溶解性物质的化学特性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物质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变化方法三、主要内容提示(一)检验、鉴别、推断的含义检验即鉴定,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它是否这种物质或含不含某种成分,是对物质的确认.鉴别即区别,是根据几…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用液态空气制氧气C蒸气锅炉爆炸D-动植物呼吸 2.碱式碳酸铜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绿色B.粉状固体 C,难溶于水D.加热后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3-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R不易溶于水 C.性质很活拨,能与许多其他物质反应D.可以燃烧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B.化合反应一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 C.分解反应一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成物D.物质跟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  相似文献   

8.
一、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物理方法.分离溶解性不同的固体的混合物(一种难溶于水,一种易溶于水)用过滤的方法.操作过程:溶解→过滤→蒸发.即先将混合物溶解于水,过滤,在滤纸上收集到难溶于水的物质,然后蒸发滤液,使易溶性物质结晶  相似文献   

9.
溶解性是气态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气体溶于水后一般会形成溶液,对于溶液的分析是高中化学中的一种常见习题。  相似文献   

10.
一、掌握要求了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物质进行分离与除杂。二、分离、提纯方法与典型题例析分离是利用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选择某方法使两种物质分离开,再恢复至原状态。提纯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性质的差异,采用一定的方法除去杂质。从分局与提纯的原理看都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见下图:(-)物理方法1·过德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开。需要的主要仪器有: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例如,粗盐提纯时,把祖盐溶于水,经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  相似文献   

11.
物质的毒性是物理性质吗安徽毫州幼儿师范学校(236810)康廷昌目前不少化学教材把物质的毒性,写进物理性质中。如在中师化学(1991年版)第一册中所写磷的物理性质:白磷是一种腊状而质脆的固体,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二硫化碳里,白磷有剧毒……。在氯气的物理...  相似文献   

12.
一、掌握要求了解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不同之处,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物质的检验、鉴别,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物质。二、知识要点物质的检验是给出某种物质,要求通过实验予以确定是否该物质。物质的鉴别是给出一组物质,依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将其中的物质—一区分开来。物质的推断是根据实验及现象或物质间的转变关系进行推理,判断求知物质中所含成分。(-)检验、鉴别与推断物质的依据——物质的’性质1.物理特性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1)常见固体物质的颜色归类。黄色物质:硫黄;紫黑色…  相似文献   

13.
白磷是一种白色蜡状的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二硫化碳.把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60℃,就会转变成红磷.红磷是红棕色粉末状的固体,没有毒,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二硫化碳,红磷加热到416℃时,就升华,它的蒸气冷却后变成白磷.那白磷和红磷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要求1.熟悉常见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反应现象。2.了解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区别。3.能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与推断。二、主要内容小结鉴别就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以确认它们各是什么物质;推断是根据已知实验及其现象,运用物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推理,判断被检验样品是什么物质,或样品中含有什么物质、不含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等。(-)鉴别、推断的步骤与方法一般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步骤。鉴别题侧重于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推断题侧重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要求1 识记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重要反应现象。2 了解物质检验、鉴别、推断的含义及其区别。3 掌握鉴别、推断题的分析方法和解答要领。二、主要内容提示(一 )检验、鉴别、推断的含义尽管检验、鉴别、推断都必须依据物质的特性去进行 ,但三者之间的含义不尽相同 :检验即鉴定 ,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 ,用化学方法来确定它是不是这种物质或含不含某种成分 ,它是对物质的确认。鉴别即区别 ,是根据几种物质特性辨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是对物质的区分。进行物质鉴别时 ,通常先从物理方法入手。若必须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鉴别时 …  相似文献   

16.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的某种物质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但不与空气中的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小,气体压强减小,根据进入的水的体积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本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嘏和探究欲,  相似文献   

17.
缪徐 《中学教与学》2002,(12):22-23
CO和CO2 是碳的两种重要化合物 .下面介绍有关CO和CO2 的一组习题 .例 1 如何除去CO中混有的CO2 ?分析 :CO不能与石灰水反应 ,而CO2 能与石灰水反应 ,使CO2 转变为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而除去 .因此 ,可以选用澄清的石灰水除去CO中混有的CO2 .但由于Ca(OH) 2 微溶于水 ,故常采用NaOH溶液除去CO中混有的CO2 .例 2 如何除去CO2 中混有的CO ?分析 :除去CO2 中混有的CO ,除的对象是CO ,所以不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除杂 .尽管CO具有可燃性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CO2 ,但由于CO含量少 ,加之CO2 又不…  相似文献   

18.
例1 得分率38% 错因:思维将AgNO3、Cu(NO3)2、NaNO3的混合物完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向此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铁粉。当反应停止后,取出少量的溶液,滴加少许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试推断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金属离子有;一定存在的固体有;可能存在的固体物质是。荟错因点评:学生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有:①只知Fe能将Ag、Cu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Fe进入溶液形成了Fe2+,得出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金属离子有Fe2+,而忽视了Na+的存在;②对于题给信息“滴加少许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理解不透,错误地认为溶液中不再存在Ag+的同时,Cu(NO3…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第一课就学习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固体在水中能否溶解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因为固体的颗粒由大变小到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说明一些固体物质是能溶于水的。在了解固体物质溶解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识,继续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存在颗粒变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本课着眼于对溶解现象进行有广度的研究,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课堂观察一些液体与水的变化,能有目的地发散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定性分析策略例1,将13.4g KCI、KBr 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0mL 溶液,通入过量 Cl_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11.2g 固体物质,所配溶液中 K~1、Cl~-、B_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