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唉.妈妈     
“小静,小静——”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妈妈的喊声从隔壁传了过来。我懊恼地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格林童话》中抬起头来,心中埋怨着:“唉,妈妈,你……”我没有立刻应声。  相似文献   

2.
唉……     
唉……整个下午,我都闷闷不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下午,陈老师走进教室,说:"曹梓锡同学生病了,我们安排了几个同学去探望他,分别有汪菁怡、张珂琦……" 没有我!听到最后,我不禁感到有点儿失望,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唉,陈老师,你为什么不选我呀?  相似文献   

3.
我和妈妈实在没办法。有一天便将他的烟斗藏了起来。爸爸急得像无头苍蝇,直到晚上十点,书不能安静下来。 当我们把烟斗还给爸爸后.他立刻就埋头写起文章来了,唉……唉,爸爸的烟斗@孙辰!(226001)$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小五年级 @冯铃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一年夏天,“四人帮”精心炮制“两个估计”,恶毒攻击十年前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他们明明知道这个文件是毛主席基本肯定并赞许过的,一九七一年再次肯定它总的还是对的,竟然恶毒地污蔑它“使‘教授治校’、‘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等黑货更加系统化”,是“加紧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黑纲领,可见“四人帮”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达到何等猖狂的程度!英明领袖华主席率领我们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彻底砸烂了“四人帮”长期套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现在是彻底推倒“四人帮”强加给《高教六十条》的种种诬陷不实之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唉,妈妈     
小静,小静——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妈妈的喊声从隔壁传了过来。我懊恼地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格林童话》中抬起头来,心中埋怨着:唉,妈妈,你……我没有立刻应声。门咚的一声被踢开了,妈妈满脸怒气,大声嚷道:你这个小书迷,一吃完饭就躲起来看故事书,喊你好几声也不吭声,是哑了,还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7.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8.
杨迪 《红领巾》2010,(4):38-38
“都是‘衔幕’惹的祸呀!都是‘偷幕’惹的祸”自从我和老爸疯狂地迷上了“QQ农场”这款“偷菜种莱”的游戏后,我们家就……唉!总之,是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风格历来是人们极为关心的研究课题。许多文章在论及《药》的风格时都只说它的结尾才有阴冷的气息,对于它的整体风格,则往往避而不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上有篇文章则说:“从《药》的结束部分……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但是,如果把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理解成《药》整个小说的艺术风格,那是错误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2日《文汇报》有一篇题为《征婚:勇敢者的脚步有点踉跄》的文章,开头有这样几句话:“原以为公开征婚是‘软硬件’均差强人意的‘老大难’们无可奈何地‘出此下策’,殊不料,孤陋寡闻如我者直到亲自领略了那‘百花园’中的良辰美景,才深感自己的落伍,在这支‘大军’中,硕士博士不足为奇,高级白领比比皆是,才子佳人琳琅满目,海外游子挤挤挨挨……”  相似文献   

11.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2.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3.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4.
学海探珠     
交白卷与《法家诗选》张铁生在一九七三年下半年全国高考中交了一张白卷,得到了‘四人帮’赏识,被冠以‘反潮流英雄’称号,加官进爵,扶摇直上,成了顽固的反革命打手。交白卷竟然变成‘英雄’,岂非奇迹! 历代科举考试中当不乏交白卷者,这里举唐代一例,也是一个姓张的。《新唐书·苗晋卿传》载:李林甫专国政,把选拔人的事委苗晋卿。天宝二载,苗晋卿考选张奭为第一名。张奭是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倚刚得到唐明皇的宠幸,苗晋卿想依附他,提拔了他的儿子。张奭本无学,高高选中,舆论嚣然不平。有人把这事禀告了皇帝,皇帝亲自在花萼楼举行复覈考试。张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皇帝大怒,将张倚贬官。这件事记在正史上,嗣后历代相传,人们就把交白卷叫做‘曳白’。这两个张都是‘白卷先生’,所不同的是前张当时就倒了霉,后张当时大红特红,成了‘四人帮’的‘大英雄’,直可谓后来居上。可是,‘四人帮’并非事事要求其手下人都交白卷,相反还要求他们揣摩并配合其反革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奠定了基础。但在批判“四人帮”,纠正“左”的错误过程中,党内出现了一股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这股思潮若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给党和国家造成混乱。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及时提出:“我们必须一方面继续坚定地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另一方面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上面所说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以后他又多次指出:“必须坚决肃清‘四人帮’带到党内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在党内新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但“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邓小平同志这些  相似文献   

16.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17.
话痨同桌     
我有一个希奇古怪的同桌,整天叽里呱啦地说游戏行情和电视剧情,好像中了邪嘴巴停不下来似的。不管多严肃的事他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这才真叫酷!”“喂,你玩过《血战缅甸》吗?哎呀,那个游戏可真叫爽啊!用那个冲锋枪‘嘟嘟嘟……’,哎呀,酷呆了!告诉你,那个始祖炮啊,‘轰隆轰隆’,一下子炸了一大堆鬼子。哎哎哎,你在听吗?那个机关枪……”听听,听听,我这同桌又做无线电广播了,还硬要我当他的听众。唉,飞扬的唾沫星子差点把我冲走。“过来,听众,别逃。下面我说说那个电视剧。你看过《向阳照相馆》吗?那个人唱的‘俄文歌’特搞笑:‘买…  相似文献   

18.
近读文章《在美国知道"不知道"》(载于《潇洒》杂志1997年1期。作者:年华)感受颇深。"……在美国,有许多事情让我瞠目结舌,其中之一就是教授说‘不知道’,多次碰上教授说‘不知道’和‘你怎么看’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填充自己的脑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我  相似文献   

19.
1979年第一期《文物》载《平山中山王墓铜鼎铭文释文》云;“鸣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朱德熙、裘钖圭两先生考证诠释说:“语,谓谚语,即指‘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一句,句中‘人’‘渊’二字叶韵。‘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 疑指‘尺蠖’。《尔雅·释虫》:‘蠖,蚇蠖’。这个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树上悬丝自缒的)青虫与其掉在人身上,还不如掉在水里。一说‘’ 当读为‘获’。……”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二心集》中《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而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