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革语言"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语言”是当时政治高压和国人心理变异的产物,它违背了言语交际的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违背了合作原则:国人集体说谎,无诚信;大、空、套、废话充斥整个社会,但提供的信息却不足;日常生活对话中往往插入一些同题旨、目的风马牛不相关的政治套语或口号等;言语隐晦,语义不明.其次,违背了礼貌原则:抛却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语言文明礼貌传统,言语行为损人利己,制造矛盾.再次,违背了协调原则:话语不适题、适境、适位;言语行为无向善性和可接受性;“造反派”实施“暴力语言”,其言语行为没有与交际对象相接相配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语文科教学生学语文,学“语”和“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合起来说是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4.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在当时妇孺皆知的口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变得不那么易懂了,这使今天的读者不太容易体会到作者“以寻常语入韵”“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却仍然完整地保留在某些方言中,李清照词中的一些口语词就是如此。现就笔者所见,例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出言吐语自当求其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适。”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口头为“语”,还是书面为“文”,语言都要准确得体,也就是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8.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9.
翻译也时尚     
论文将流行的数字语言现象和翻译结合起来,围绕“信”这一翻译基本因素之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的意义。首先,论文从斯坦纳对语内翻译的理解,以及“部分转换”的阐述中得到启发,将流行的数字语音现象和翻译联系起来。接着,通过对“音译”概念的分析,把这种数字语言现象定位为语言内部之间的音译。然后,对翻译中的基本因素之一——“信”——的历史进行了探讨,指出该数字语言现在也是对“信”的追求和发展。最后,从各时期的学者们对“信”的追求和发展中,论文得出结论:数字语言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本功能,这正是功能派翻译学的全新体现。  相似文献   

10.
吴非 《现代语文》2006,(10):126-126
孔子曰:“言之无,行而不远。”这里的“”是指采,也就是语言变化,用语精美。“有采”又是高考语《考试说明》作“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特指作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释手法,句有意蕴”,进而达到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境界。语言能力是高考作各种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考查的主项。考生作如果做到“有采”,就能够显示化功底和写作才气,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背离了语言训练的中心.要么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么上成章法分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大、空”。“假”:语文课不姓“语”了:“大”:表面看语文课上章法、技巧等什么都包容,实则大而无当;“空”:架空分析,不实在。这是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难怪学生们初中毕业以后仍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窃以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练一身语能文功。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真正有“语”味。  相似文献   

12.
杜璐璐 《考试周刊》2009,(23):66-67
日语是一门敬语用法发达的语言,这与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很多敬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难寻着踪迹了。可是现代日语中的敬语却是日语的一大表现形式,而敬语的表现形式又有多种,比如说尊敬语、自谦语、礼貌语、美化语等,其中接头词“お”和“ご”的用法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疑问,所以本文对“お”和“ご”的用法作了小结。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满堂灌”,违背了语言学习过程规律 ,实现不了语言知识“互动”。而运用课文“互动”教学模式 ,用英语学英语 ,不失为爱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文教学 ,培养认知能力的良策  相似文献   

14.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郭娟 《现代语文》2008,(6):94-96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话语标记,它们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比较了位于句首的英汉话语标记“so”与“那”,功能的异同:它们都可以作为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用作态度标示语。  相似文献   

16.
盛行于网络平台的流行语“屌丝”引起了一场全民的语言狂欢。其构词语素“屌”从金代开始就作为骂詈语在民间使用;从普通骂詈语到网络流行语,其感情色彩从贬义转为了中性,其新颖的语言形式、对社会大众心理和趣味的迎合、快捷的网络平台使之被广大网民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看来,语文的“语”指“汉语”,语文的“文”指“文化”。这里的“文化”非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文”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一个词缀,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质言之,学习“语文”,就是要在汉民族语言(母语)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正在逐步推进的语课程改革,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倡导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语感和整体感知,强调语学习要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的这些基本理念反映在教材中,使教材呈现出鲜活的时代特色。从人教版初中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阅读提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从目标要求到注重引导启发的转变,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套教科书的“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做过这样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在前,足以表明“语”的地位。文字文章,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是特定情况下语言的代用品。文章是把听觉的“语”化为视觉的“文”。由此说明“说”是语言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式英语”到“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英语不是“洋泾浜”,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在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英语。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这种英语是必然,不能被忽视,有了这种历史观,再看教学申从母语到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我们就会明确方向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