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富学生的情感,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关注人文、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的需要.塑造情感型学生,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做到以情养情,润物无声,同时把情感培养置于具体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成为一个有灵性,有精神的、有情感的新时代学生.  相似文献   

2.
培育教师的情智素养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对学生情智和谐发展的有效促进,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涵。培育情智素养体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调控性、期待性、感染性等特征,包括情感投入、专业积淀、情智表达、教学机智等要素。培育教师情智素养的有效策略有:尊重学生生命;优化教学情境;点燃思维火焰;活化教材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雪飞 《考试周刊》2013,(76):191-191
初中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情育情。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以境育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以知育情,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以情育情。帮助学生形成稳定、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下,中职学生一般被视为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有待改进的学生,“混”的普遍存在使学生管理成为难题。采用扎根理论探究中职学生情感的发生机制,发现中职学生的“混”是源于对教师的不接纳,而接纳需要持续地被尊重和有效的情感交互,基于此情感才得以累积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道应是有效的具体行为规则,规则可导情、生情和驭情,长期处于情规治理下的学生由量变走向质变,其“情”也得以升华。这个过程体现了情感治理的两条路径:一是以积累的情感为基础,在恩与报的作用机制下让“规”得以有效实施,使学生从“混”走向学;二是对“规”的长期坚持是在情感与理性的作用机制下实现自愿学习,学生从他治走向自治。情感治理路径的演变具有普适性,而治理方式具有特殊性,“情”与“规”需有效合一。  相似文献   

5.
教育没有了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本文阐述了在"教师情、文本情"的基础上,如何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动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激发情感,以情激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相似文献   

7.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的核心,对诗歌进行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但要注意的是情感教学,入情还须出情,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同时,还要做到立足学生,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具体方法一是激发情感,以情激情.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三是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相似文献   

10.
文章,情是基础、依据;教师,情是主体、关键;学生,情是宗旨、目的。“三情”共振,佳境才能迭出,而连结情感线教师需先有激情。披文入情,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和共振兴奋点。而教学中精心设疑,触及情感,激发“愤”、“悱”情境,优化共振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教师、课文、学生三者间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讲授《合欢树》的过程中,通过以听促读、以读促想,以情传情三部曲,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失去母爱前后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和体悟。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应做到一往"情"深。即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育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于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激情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教材中找激情,然后用语言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有激情,这样课堂就有活力,才能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应该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学生应该在有着丰富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教师引领下,从有关"爱"、"尊重"、"理解"、"道德"、"兴趣"等方面,能够对自己、对事情、对他人、对群体和社会有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控制能力,以情育情,使这些情感成为一种自觉.但这种培养需要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刘新峰 《考试周刊》2013,(46):137-137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重视,要想培养出新时期国家需要的人才,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显得非常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以情激情"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体察学生的情感需要,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达教育思想,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简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围绕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自由表达空间等角度探讨"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情智相长"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双方情感与智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师生情智共升的教学效果。情智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一条有效的教学原则。利用情智相长,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智慧,共同实现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课启发学生明了散文中的景物内含的情感并不是一个固定而明确的结论,而是作者看到某种景物被触发的个性化情感,所谓“情以物迁”;当所见之景与作者的心灵世界碰撞交融,就会“辞以情发”,抒写出具有独特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的文字。  相似文献   

20.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观察到他人处于某种强烈情感状态时,具有体验到与所观察到的情感状态大体一致的同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主要由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三个要素构成。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教师优化识别策略,改进理解方式,强化共情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