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庸俗、低俗、媚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产物.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三俗”之风的侵蚀.  相似文献   

2.
铲除"三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来,"三俗"文化在大众媒体中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及对"受众中心论"有错误判断。若要遏制"三俗"文化,必须强化媒体自律,增强从业者社会责任,重视受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三俗"之风强劲,校园已非净土,究其原因错综复杂,而要抵制这股不正之风,营造校园文化是关键,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创建校园的特色文化;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传播校园文化;要依社会发展动向,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要建立包括媒体监督、家长监督、民众监督在内的严密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三俗"文化有愈演愈烈趋势。本文从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受众猎奇心理的自我放纵、传媒工作者文化道德素养的欠缺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造成"三俗"文化泛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规范市场竞争、强化媒介自律、提高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媒体在制止"三俗"文化泛滥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19世纪德奥最有影响、最为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反对浮华庸俗、维护艺术尊严"的道德责任感;要求"音乐创作应源于生活,承担崇高的社会责任"的音乐思想;重视对民众审美趣味培养的"治本"理念,以及撰写的《音乐家生活守则》,对于抵制我国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三俗"之风,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中"三俗"风气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导致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出现三低现象:阅读品位低、审美格调低、写作立意低。搞好语文教学要将反"三俗"进行到底。重视对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主要有讲坛式、辩论式、微博式三种方法。重视对学生审美格调的提高,主要运用音像材料欣赏、话剧表演形式。重视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擢升,使用"假想穿越式"写作方法,这些语文教学都是抵制"三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芹 《现代语文》2014,(11):103-104
笔者所说的"三俗"并不是指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而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所谓"三俗",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易于学生接受,做到"通俗"易懂;教学方法遵循传统,发扬沉淀下来的教法精髓——教法"循俗";对学生的考评和教师自身的考评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语文教师对于评价要做到"傲俗"。这样的"三俗"恰好契合了教育"三高"提法,即"高尚""高洁""高雅"。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的兴盛和市场化经济利益的侵蚀,电视贪腐新闻评论偏离了"警示教育"轨道,出现了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倾向,给社会带来不小负面影响,如削弱新闻媒体自身公信力、消解人们对贪腐深层次问题的审视、歪曲贪腐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损害政府形象等。必须通过新闻工作者自律、加强电视媒体管理和扶持,对贪腐新闻"三俗化"进行规治,以期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小说写作呈现出审美粗鄙化、叙事格调调侃化、叙事方式极致化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其深层动因是消费主义横行下的巨大商业利益,以及西方某些思潮的冲击。作家应担当起精神领航员的社会重任,潜下心来,以优秀的作品追求和弘扬真善美,帮助人们挺立起来,超越庸常迷离的现实,实现人生梦想中的高贵与神圣。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新声"的郑卫国风(在卫又称"桑间濮上"之音),或被指为"靡靡""亡国音",或被斥为"淫奔"乐声,千百年来一直与"淫"、"靡"多有牵连,声名不雅。实际上此高帽定名初就是一冤假错案,并与"风"之本身远不相符。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层出不穷,但只要能细细品味一下相关的理念,就会发现那些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似乎缺少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研究缺少"个性化",人云亦云大有"神化"之风。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深刻指出,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工业在需求产生、消费满足和快感获取等方面具有虚假性。当前中国社会,"三俗"文化也存在类似问题:为了追求片面的商业利益,制造虚假的需求,鼓吹虚假的消费,引导虚假的娱乐。为建设积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文化机制,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推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消费。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14.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5.
王力版《古代汉语》以及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经〉三首》(必修)都选录了《诗经·卫风》《氓》,并错误地将"抱布贸丝"解释"拿布来换丝"、将"布"解释为"布匹",其实极不妥当。依据"氓"之身份确认、我国货币变更历史和出土文物佐证及"贸"字本义考证,"布"应为当时钱币而非今日之布匹。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主要目的不在文体革新,而是借此打击轻薄举子"妄议时事"的政治习气。这股习气是庆历至嘉年间"言事之风兴盛"大潮流的一个支流。欧阳修在现实政治中艰难地维护"朝廷大体",痛苦地调和日趋偏激的"政治气节",虽然寄希望于下一代,但最终没能遏止住偏激矫节的言事之风。他的政治心态和政治遭际,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18.
明代"妇妒"之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妻妾们在权势、金钱、才貌、子嗣等方面的斗争可以见出。婚姻爱情的排他性、女性知识的增长和才能的提高、社会思潮的进步及书坊刻书的发达等因素对"妇妒"之风盛行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20.
吕麟 《文教资料》2011,(20):118-119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之对"双师"的需求成为了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要求。在我国要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从培养"双师素质"的层面完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为了目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