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物散文以刻画"物"为主,但又不能脱离"人";心里想的是人,眼中看的却是物。处处赋予"物"以人的形象不行,因为"物"毕竟不是人,照着人写物,必不像"物",但脱离人写物,又难以立意抒情。因  相似文献   

2.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是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早就提倡并付诸实践的教学活动。先辈们所写的“下水作文”不乏优秀之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影响很大的作品之一。下面就我近年来在写“下水作文”中的体会浅谈,以求抛砖引玉。古语道: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所谓“有物”即有内容可写。“有  相似文献   

4.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时常写到物,我们既可以单纯地说明物、描写物,也可以在文章中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以物喻人,能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然而,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只有对相似点反复摹写,才能让二者一步步融合,文章意蕴得到自然升华。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在以物喻人类的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写花草树木,还是写其他静物、动物,关键是要挖掘物与人在形  相似文献   

5.
童话是属于儿童的艺术,也是一种适合儿童写作的文体。所以本刊自今年第4期开出“开心童话城”专栏以来,受到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许多人禁不住童话的诱惑,纷纷带着习作,涌进这座迷宫般的“童话城”来。本期选登的几篇童话,最小的作者黄楠小朋友才二年级,可他已写会了拟人化的方法,大胆地展开幻想,把生命、情感等人性特征赋予小鸟、小蚂蚁,还有风儿、大树等自然物。故事虽然简单,但写得美丽动人。三年级小朋友张蕾的《老鼠的本事》和四年级小朋友赖亚萍的《汪汪的心愿》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前者写面对大象老师的考题———从高高的树墩上取下…  相似文献   

6.
义勇  维东  肇银  瑛子 《江西教育》2002,(18):7-9
“我觉得钟蕾同学以《粉笔》为题的作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好,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不但语句通顺,而且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粉笔蕴含的崇高品格。”“我认为,钟蕾同学的这篇作文写得很充分、流利,它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运用了较多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借物喻人,歌颂了具有‘粉笔’那样崇高品质的一类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不过,文章在介绍粉笔损耗的情景和过程时,如果能够写得再详细些,文章就会更感人,效果就会更好。”“这篇作文的美中不足,还在于结尾没有与开头照应,如果能把赞美粉笔的语句在结尾一段写出来,不但能前后呼应,而且表达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拟人"大家都知道,就是一种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拟物"虽然没有"拟人"那么"走红",但大家也知道它是一种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的方法。我们之所以要用拟人手法,是为了把物写得更生动:同理,我们之所以用拟物手法,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把人写得更鲜  相似文献   

8.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9.
前面说过,游记有好几种基本类型,或绘景,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在构思一篇游记时,可以从这个层次入手,确定自己要写的是哪种类型的文章,然后安排好人、事、物、景的主次关系,想一下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我们阅读名家的经典游记往往会发现,其实游记是一种"性灵"文章。因为情来自于景,文来自于心,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写出来的文章必流于平淡;而如果能把景置于心,然后跟着记忆和思  相似文献   

10.
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中的"物哀"情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着意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物哀"的表现及深刻内涵,"物哀"实质上是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它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施耐庵坐在家中写《水浒》,写到"武松打虎"这一段时,一连写了好几遍,怎么也写不好。突然听到门外有狗在叫的声音,他跑到门口一看,原来是个彪形醉汉正和一条恶狗搏斗。只见醉  相似文献   

13.
《胡同文化》是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是汪曾祺为《胡同文化》写的序言。它由物到文化的清晰思路,它京腔京韵的朴素雅致语言,它以首括句形式出现的多而明显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无非是这么两种:一种是叙事,另一种是写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面,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具体地刻画好所写人物的性格,即如何把人物写“活”,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学生尽管也很“卖力”,写时也很专注,但写出来的人物脱离现实生活,没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作文中的人物”;而如果掌握了一些描写、刻画人物的好方法,那么即使花费较少的气力和笔墨,也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会产生如见其人的感觉。要把人物写“活”,最…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一篇结构独特的文章,它由正文和附记两部分组合而成。正文部分写作的时间,是在作者十八九岁之间;附记的写作时间,却是在作者三十五岁中举之后。两者时间跨度有十六七年之久。究其原因,大概是作者中举之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人生的酸甜苦辣集涌出来,于是,情不能自已,便在《项脊轩志》的后面,补写了附记的内容。比较两部分的文字,尽管都是写项脊轩及与其相关的物、事、人,也都是显现作者内  相似文献   

16.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17.
张老师:我非常喜欢看书,但就是不会写读后感。有时候,老师布置我们写,我写了一两篇,也还是不满意。因此,一写读后感,我就感到头痛,不知道如何下笔。你能帮帮我吗?我真想有个“万灵巧药”。你的学生李渊李渊同学:像你这样的信,我已经收到了好几封,都是表示同样的困难,写不好“读后感”:看见要写“读后感”就面有难色,不知道如何下笔。我也读到不少小朋友写的读后感,似乎都是一种写法,一个模式,大同小异。具体地说吧,三段式:开头第一段,简单叙述读的那本书或者那篇文章的内容;中间第二段,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出差距,寻找不足;最后一段谈感想…  相似文献   

18.
写物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常见的,也是小学生经常练写的一种。一篇成功的写物文章,总的来说,能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物体有准确、鲜明、具体的印象,并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物我互变"拟人化 狗咬人不稀奇,人咬狗才新奇.写文章也一样,把物当人写,把人当物写,才会有新意. 1.物当人写 拟人化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巧用"拟人"写了一首意趣盎然的七言谜语诗,请你猜一生活用品: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相似文献   

20.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写的是物,寄的是意,写在此而意在彼,写景状物是托词,是手法,真正的用意是“借物”或“托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罢了!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也是作者抒发情志的常用手段。其实,我们平常写作时也没少用过这种手法,我们常常把老师喻为“春蚕”、“蜡烛”,也有同学喜欢把老师喻为“铺路石”,假如择一写成一篇文章,写的是春蚕,而歌颂的是老师的奉献精神,这就是“借物抒情”。许多作家诗人也常常用此法写作。如屈原的《橘颂》,写的是橘,歌颂的却是爱国情怀;于谦的《石灰咏》,写的是石灰,表现的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