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是,你知道关于它的变脸轶事吗?  相似文献   

3.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相似文献   

4.
陈征 《课外生活》2020,(7):24-26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民俗活动。②欲断魂:神情凄迷,形容感伤之深重。③问:请问。④杏花村:地名。因此诗流芳百世,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选择了唐诗中一部分反映日常普通生活的小诗,从几个不同侧面论述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及其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唐时期山西文学地理环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古代山西的文学创作实践。这一点可以从海鸥在古代中国的活动谈起。海鸥在古代中国的活动表明在黄河流域中游曾经出现过一个“泛水乡”的气候地理现象。与此相一致,10世纪前,黄河流域中游特别是包括山西中部南部地区的气候地理具有“水乡”特征。这一自然禀赋直接影响着当地的人文环境,影响着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牧童驱犊、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独坐幽篁等水乡意境无疑也是“山西水乡”的真实写照;从这一大背景下来理解《清明》诗所反映的气候地理,不仅使得《清明》诗的创作归属地与山西杏花村高度契合,而且有利于理解宋代以后山西杏花村气候地理变迁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杜牧《清明》诗旨之理解,历来多有分歧:或为"雨中伤感"说,或为"踏青游春"说,或为"哀悼亲友"说。反复揣摩诗意,则第三说最为切实。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所产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绪。诗旨主要在于表现生者"行人"对已故之亲友们的沉痛伤悼之怀与深切怀念之情。此诗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形象圆整、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诗歌接受的亮丽景观。《清明》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杰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诗千古绝唱之地位。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从坚定弘扬传统文化的新理念、强化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样式等方面,对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在实际开展古诗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全面落实过程中,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也出现了较多新的理念与方法。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中以后,不仅能够较好丰富学科教学的元素,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带动学科教学进入新的格局。本文先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接着从挖掘初中历史教材、导入传统美德故事、创设丰富节日活动、结合文学作品鉴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合路径,给初中历史教学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功底与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势在必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语言应用、写作技巧、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试论深入研究教材重点、广泛拓展课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突出汉语思维方式、注重学习方法教学等方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引入传统文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怀,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本文针对中国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要素——古诗文教学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融入,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首先探究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最后针对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冯彩晴 《学周刊C版》2019,(23):112-112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还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主要是在于意境与内涵。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将古诗文的精粹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但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重翻译与背诵轻意境、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师要通过重视古诗文朗诵、深入剖析古诗文、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感受古诗文的形式美、内容美,提高其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古诗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由古至今传递着中国的历史,感染着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回首历史,延续未来。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也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古诗文的韵律美感和形式美感吸引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古诗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把传统文化融入现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也被列入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也就要求了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对古诗文教学活动加以全面的重视,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是按照教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知识教授,很少会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根本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现状,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古诗文的内在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古诗文的字词、注释及序言、作者和主旨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避免了单纯记忆的枯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芦超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245-246
近些年,现代多媒体艺术逐渐兴起。传统文化既是现代多媒体艺术的根本,也是其发展的源泉。现代多媒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需要现代传媒艺术去传承与体现,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馆、春节晚会的LED升降舞台,都是现代多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