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自备大小不同的圆,通过在刻度尺上“滚动”,去探索“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课上,一位学生举报:“教师,王×带的是破尺子,滚不了。”我一瞧,的确是一把断掉一截的刻度尺,长度不够使圆滚动一周,便笑着安慰他说:“没关系,我想你能想出办法,把圆周的长度量出来。”果然,王×在交流汇报时说:“我的尺子是不够长,但我把圆对号。”面对王×自备的“断尺”,“没关系”三个字注入了我“期待与信任”的情感,使他有了自信,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再创造的源泉。我想,如果尺子还不够长的话,王×同学肯定会“再对…  相似文献   

2.
能称出面积的大小吗?能。这可是我的发明创造。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如何测算一元硬币的一个圆面的面积。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便议论纷纷,说这还不简单,只要量出硬币的圆面直径就行。我想还有其他方法吗?不由得脱口而出:“也可以用天平称出硬币的面积来。”话一出口立即引来哄堂大笑。我推了推眼镜,不慌不忙地说:“先把硬币沿边缘描在硬纸板上,然后沿线剪下,用天平称出它的质量。再剪同样纸板的一块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称出它的质量。最后根据‘正方形的质量:正方形的面积=圆板纸的质量:圆板纸的面积’求得硬币的圆面面积…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4.
按现行《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误差的初步概念,主要说明测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有误差,使学生了解误差和错误的不同,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一种重要方法。”显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误差概念的定义,(2)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是:误差不能绝对避免,测量结果平均值的取法。教材通过讲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入手,引出:尽管测量方法正确,却不能保证两个学生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结果完全相同,进而定义“误差”。并指出: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怎样让学生理解误差的不可避免性?我是这样处  相似文献   

5.
一次高中物理毕业会考实验操作考查时 ,笔者发现 ,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操作的学生在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 .遂问任课教师 :为什么要用游标卡尺 ?回答说 :测摆长准确 .在一些练习题册中 ,经常看到“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练习题 ,要求用刻度尺测摆线长度 l,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 d,再由 L=l d/ 2求出摆长 .理由是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 .翻开“必修本”第一册学生实验五“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节 ,测摆长的要求是 :“用刻度尺测量摆长 L.量摆长的时候 ,摆长的下端应从球心算起 .”这里 ,明白无误地说明用“刻度尺”测量 ,没有说要用游标卡尺 .况且 ,在“必修本”中 ,到高二第二学期才学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怎能在高一就让学生使用呢 ?那么 ,这种测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当然 ,也不是空穴来风 .1 984年启用的“甲种本”里 ,测量摆长的方法是 :“用米尺量出悬线长 l,准确到毫米 .为了测量方便 ,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 ,然后算出摆球的半径 r,也准确到毫米 .单摆的摆长是悬点到球心的距离 ,所以 l r就是摆长 .”其根据大概就在这里 .这里要指出 :( 1 )在“甲种本”...  相似文献   

6.
请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反教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专家呼吁:“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然而,在学科教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反教育”现象。现仅举一例。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先测量出该圆的周长,再测量出该圆的直径,最后计算出该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我仔细观察着离我较近的四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1并不在认真操作,而是在玩着他的圆纸板;学生2连玩都不玩,而是在翻看着数学书;学生3在认认真真地测量和计算着;学生4一…  相似文献   

7.
党史,是一门历史课,同时也是一门党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教学中曾经有学生公然问我:“学这玩艺儿有什么用?”我告诉他说:党史课本不能直接去换烧鸡,但是,作为高等学校,不能没有这门课,作为国家不能没有人去研究党史。究竟有什么用?需讲完上下两册党史才能回答。由于教学中自己时刻想到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党史教学中自己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几年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引出课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将一个小圆片进行对折,量出折痕的长短,从比较折痕中引出圆半径、直径和圆心的概念。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中规中矩,倒也无可厚非。但在仔细观察学生量折痕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圆十分熟悉,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生活中他们对圆早已是司空见惯。有些学生不但知道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也知道如何利用圆规画出一个合乎要求的圆。一学生悄悄说:“直径和半径的长短其实听听名字就知道了嘛,这些有什么难的?我早已经会了。”看他们熟练地对折圆片,并测量圆直径和半径的长短,我…  相似文献   

9.
《圆的认识》这节课出现在大型公开课上的频率算多的,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理由,呈现的课也各有千秋。课的目标定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对《圆的认识》的目标定位也进行了重新认识、调整,选择了能支撑目标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效果真的不错。[片段]谈话引入后,教师问学生“:看了这么多圆形的东西,有没有看过画圆?”学生有的说拿圆规画,有的说拿硬币画,有的说拿量角器画,有个学生说用素描中的方法画圆,先画个正方形……总之,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学生“呀”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际操作法”,就是让学生各自动手,用细线在硬纸板剪成的圆板的周围绕一圈,把线拉直量出周长,又量出圆的直径,再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另一种方法是“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在米尺上滚动,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比关系。前一种方法误差大,后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看不清楚而印象不深刻。本人探讨用幻灯实物投影法教学圆周率收到较好效果。现提供教师们参考。教具:①用12.6cm,15.7cm,18.8cm的细铜丝各一段,焊接成直径分别是4cm,5cm,6cm的圆。②有机玻璃刻度尺一根,剪刀一把。③幻灯机一部。教学要点: 1.拿出直径为4cm的铜丝圆圈,通过幻灯放大,用有机玻璃刻度尺量出直径,然后把有机玻璃尺放在幻灯机的载物玻璃片上,把圆圈剪开拉直放在刻度尺上,银幕上显示出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11.
梁敏 《江西教育》2004,(18):11-12
片段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一元硬币或五角硬币的圆周长。生1:我把一元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这枚硬币的周长大约是8cm。生2:我在5角硬币的圆周上做了个记号,然后放在直尺上滚动了一周,量出了这枚硬币的周长大约是6.3cm。师:你们俩都用滚动法量出了硬币的圆周长,那么圆形花坛能用滚动法测量它的周长吗?生3: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生4:可以用卷尺或测量绳绕一圈,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师(打开教室吊扇开关):你们看,吊扇扇叶旋转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一圈吗?(生愣住了)师:能不能…  相似文献   

12.
《圆的认识》一课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对直径的感受。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说道:“我觉得,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点头,但是也有学生特别较真:“你觉得最长,就一定最长吗?”这是一个好问题,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感觉出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但是很难加以说明或验证。由此,我计划上一节《圆的认识》延伸课。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听了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上课开始 ,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教师提问 :“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某条线段长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先出示可剪断的铁丝圈 ,将其剪断拉直 ,采用化曲为直的办法 ,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周长 ,再给学生硬币、瓶盖、圆铁板等不能剪开拉直测量周长的圆形物体 ,要学生寻找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用绕线或滚动法 ,得出几个具体圆的周长。此时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既不能拉直也不能滚动 ,要求学生观察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量有关。学生通过讨论 ,发现直径越长 ,周长越大。之后 ,测量前面几个圆的直径 ,与所量得的周长比较 ,计算出各…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教学观摩交流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的席争光老师所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下面我就几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片段一:复习导入。师:关于圆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生:圆心、直径、半径、用字母表示、关系、特征……师:还想学些什么?生:圆的周长怎么算?圆的面积怎样算。师:今天这节课,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好不好?生:好!教师揭示课题。(教师短短几句话,带领学生回忆了圆的知识点,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意愿,在亲切自然的谈话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1 用刻度尺测长度 (1)观察刻度尺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要歪斜. (2)测量细铜丝直径时,须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不要出现重叠或圈距现象. (3)用两个三角尺和直尺测硬币直径时,要将硬币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硬币边缘紧贴直尺,并使三角尺、直尺、硬币三者在同一水平面内. (4)认读刻度尺时,要估读到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5)要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相似文献   

17.
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1.能区分圆与球体.2.会使用圆规画圆.3.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4.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教师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对于这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生还不能根据圆的特点准确回答,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一、初步认识圆1.教师演示.旋转两头系有小球的毛线,得到圆.  相似文献   

18.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一篇说明文,我虽已教过多遍,但每次效果都不太好,学生精神不振,有厌倦之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根据学生心理,根据课文内容和说明文的特点,作了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呢?我决定试试。课前,我并没让学生细读,只是在课上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看书,要求学生把各个历史时期书籍的名称、特点,在书上勾划一下。学生看完后,我问:“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说明事物的?”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我又问:“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什么的?”学生又答得很好:“说明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接着,我说:“我想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直角坐标系,把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看到学生一个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教案不能统治课堂,这是我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最强烈的感受。在我的教案中,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以“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会持两种意见。然后让持相同意见的同学为一组,双方进行辩论。各方都要从课文中找出支持本方观点的论据,驳倒对方。可是在课堂上,我的问题刚一出口,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我有些慌神了,就进一步问:“想好了再回答我,你认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学生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依旧不约而同地回答:“对。”备好的教案不能用了,我不禁责备自己,怎么没想到学生会持同一种答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