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1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只,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蓝溶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而乙于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  相似文献   

2.
张燕  韩金根 《化学教与学》2012,(10):93+61-93,61
用碱性藏花红或酸性靛蓝替代"蓝瓶子"实验中的氧化还原型指示剂亚甲基蓝,则实验中会出现"红瓶子"、"绿瓶子"、"黄瓶子",极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亚甲基蓝的介绍;蓝瓶子反应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效果;蓝瓶子反应的反应过程(机理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蓝瓶子"实验指亚甲蓝、氢氧化钠以及葡萄糖的混合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振荡溶入氧气后变为蓝色,且可多次振荡,实现溶液颜色反复变化的实验.其变色原理是:蓝色的亚甲蓝可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的亚甲白,亚甲白又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蓝色的亚甲蓝.能否使该实验具有探究性?我们作了如下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尚昊 《化学教学》2022,(11):75-77
借助蓝瓶子实验,室温下利用蓝牙音箱,探究声音(波形为正弦波)对化学反应液图案的影响。实验发现,因声音产生的波腹处氧气溶解多于波节处,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不同,进而在溶液表面出现有序的波纹。声音的介入,改变了原实验条件以及反应液的图案,有助于学生增强外界条件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意识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实验,但是却在实验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化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实验更多的是让学生重复课堂上教师或者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实验内容简单、实验结论明确、实验行为被动。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探究实验方案二](第93页)中,提出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希望学生观察到"反应前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总质量"的现象同时,还能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有红色物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蓝瓶子”实验的过程原理及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针对教材上原实验方法之不足,设计了合理的改进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材(必加选)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节“葡萄糖蔗糖”中[实验7-3]蔗糖水解,只说明了蔗糖分子不含醛基,蔗糖溶液加酸并加热后发生水解,至于水解产物究竟是葡萄糖、果糖还是两者的混合物,实验本身无法作出说明,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胡征善 《教育文汇》2006,(11):41-42
先说20多年前的事。我刚刚开始教师生涯不久,在一次学生实验活动中,一位学生拿了几枝“一串红花”进入实验室。我将这几枝花在研钵中用水研磨,除去残渣,得到一种红色溶液。当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实验内容之后,我告诉大家:“这里是刚才××同学拿来的一串红花,我把它研制成了这杯红色的溶液,它可能就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会发生颜色变化。到底会发生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中氧传感器和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探究“蓝瓶子”实验的反应原理,可以用于教学设计或学科活动中,在趣味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降解亚甲基蓝.结果表明:Fenton氧化过程中,H2O2溶液的用量、FeSO4溶液的用量及pH对反应都有影响,当溶液初始pH为3、0.1%Fe2镕液和0.3%H2O2溶液的用量分别为7 mL和2m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mg/L时,反应2min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99.6%以上,证明了Fenton试剂可以有效得处理亚甲基蓝废水.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中,提出将紫色石蕊溶液分别滴加到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亚甲基蓝-铂试剂可与氢气分子反应的特点,提出“亚甲基蓝-铂试剂是否可在中学实验中检测氢气”的猜想.经过测试证明该反应可在中学实验室有限的条件下发生,并且可以搭配中学常见氢气制备仪器进行检测.实验过程具有无明火、现象易观察的特点,可以用于学生实验中氢气检验,存在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在做酸碱滴定的实验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化学反应速度快,有时无法及时分清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反应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钠熔化,还可能使它在水面上燃烧,但是金属钠表面的温度变化是怎样的?我们难以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解与电镀”教学中,设计不同电极电解水、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情境,其间巧用酸碱指示剂将现象化“微”为“宏”,学生在解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电解知识,从而自主构建电解的认知模型,并设计电镀铜的实验装置,学以致用,让素养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Cu(NO3)2溶液呈蓝色,但Cu和浓HNO3反应后残留液颜色却为绿色,而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其水溶液的颜色浓时也呈绿色,稀时呈蓝色。课本中只给出了CuCl2溶液颜色随其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这一解释,而且此知识在教师用书及高等无机教材中均有详细说明。但对于Cu和浓HNO3反应后的溶液为何呈绿色?在课本、教师用书及相关资料中都没有作说明,这样给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本文通过相关实验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与老师们共同研讨和商榷。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12页图8—14,Cu与AgNO3溶液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到:浸在溶液中下部分的固体,呈银白色,而上部分固体表面呈黑色.笔者曾做过多次试验,均出现此现象.众所周知,银的颜色呈银白色,若置换出来的是纯银,应该始终观察到的是银白色的附着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黑银”现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指尖上的细小纹路都是惟一的,这些纹路留在我们手指接触的每件物品上,指纹是常用来识别罪犯在场的重要证据之一。指纹有时是可见的,但大部分是不可见的或潜在的,其主要成分为汗。人类的汗是由98%的水、1%的有机物质、1%的无机离子组成,汗中主要的有机成分为氨基酸,主要的无机成分为氯化钠。指尖上的汗通过分泌腺分泌出来存放在手指的表面,当手指与物体接触时指纹以手指上纹路方式的镜像轮廓形式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化学试剂有选择地与汗中的特定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使潜在(不可见)的指纹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