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贫困生的现状,阐述了当前高职贫困生精神资助的必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和精神资助的内涵,初步探索了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生精神资助的路径,以期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对后扶贫时代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利于帮助相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进而提出若干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依托图书馆组织相对贫困生开展读书会活动;针对相对贫困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对高职院校相对贫困生加强生涯教育与辅导。  相似文献   

3.
高职贫困生处于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底层,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研究,探索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促进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浩 《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附加表对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9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有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82%。由此可见,在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否具有调节效应,文章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江西省南昌市某高职院校毕业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职贫困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较非贫困生相比要大,同时心理健康水平较非贫困生相比要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对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因此,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应受到重视;高职院校可通过贫困生心理弹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并减少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职贫困生在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就业、心理素质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大学生更大,加强贫困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职贫困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完善资助体系和资助途径、引导学生勤工俭学、创建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等方面来增强高职贫困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贫困概念认知的转变,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范式从保障型转向发展型。发展型资助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帮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加凸显贫困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其长远发展。基于发展型资助理念,从强化心理资本育能、加大能力培养赋能、加强社会支持增能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差而引发的贫困生心理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文化特征分析后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资助模式创新,可采用"立体式"资助模式,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形成帮扶合力,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工作的核心思想,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本文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精神贫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其心理行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认知纠偏、团体心理训练、树立榜样、感恩教育和丰富文体活动等对策,帮扶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现实中,一些贫困生人生观相当消极,自我意识十分封闭,心理压力非常沉重,这种精神面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实际,探索有效的心理扶贫工作之路,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扶贫工作应紧密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走出消极思想的误区由于特殊生活经历,贫困生对贫困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验: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省吃俭用,四处借债;为了节约手中有限的钱,他们不仅要“量入为出”,甚至还要“斤斤计较”……。可以说,每一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些特殊经历使得贫困生更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得与失。面对校园里一些同学的富裕与潇洒,面对社会上绚丽多姿的物质生活,一些贫困生往往不能摆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极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部分贫困生只关心个人的境遇和前途,短浅地认为自己上学就是为了摆脱自身和家庭的贫...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扶贫上,而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需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摆正其心态;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增强其自信;拓展社会勤工助学渠道,培养其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个性心理不健全、就业心态不端正、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指导、就业观教育、心理辅导、素质教育等途径,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平台,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加之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心理辅导工作不规范、不专业,使得很多高职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贫困"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作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认为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完善高职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高职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情况提出了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和贫困生自身的特点,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辅导提出了具体措施,对进一步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贫困生大学生活自我评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诱因.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心理救助中心,二是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计划.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生成长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对广东省五所高职院校1176位高职贫困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的学习动机因素、中观系统的家庭教育因素、外层系统的地方政府因素、宏观系统的教育政策因素以及历时系统的升学因素对高职贫困生个性化成长影响最大。基于此,提出系列改进策略,以期促进高职贫困生个性化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给他们提供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不仅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还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精准扶贫是学校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将精准扶贫思想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既能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又能培养其公平、公正、诚信、守约的道德精神。目前,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精准认定贫困生存在较大困难。究其原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贫困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抑郁、孤独、嫉妒、依赖等心理。我们应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入手,首先,解决贫困生物质上的困难,保证他们在校期间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对他们的人格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时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文饰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地影响着高职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只有深入分析造成高职院校贫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