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形式不一结构不同,反映了伍尔夫对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其中《墙上的斑点》是作者最为突出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分析《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结构以及文本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建构,以期对伍尔夫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思思 《文教资料》2010,(18):80-8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30年代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试图阐释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及凌叔华的创造性选择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父权的解构:H·H 理查森短篇小说的女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澳籍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因长篇小说一举成名,但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却被批评家贬为具有女性狭隘性,被严肃文学拒之门外.但是在女性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女性文学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理查森的短篇小说.事实上,她是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向世人宣告,女性作家也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女性文学也有它的自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查森的短篇小说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是文学领域里反映女性话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安徽作家潘军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张力和丰富的内涵,与中长篇小说相比,其短篇小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他独具风格的创作魅力,更需要我们精细的解读和分析。文章通过其短篇小说主题中的存在与虚无、必然与偶然、游离与确定、人性与社会性、旁观与当局五个对立面的对抗和消融来解释文本,希望能对潘军的小说创作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李丹 《现代语文》2006,(10):77-79
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在其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给人间留下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堪称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当代女作家中,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直至今天她笔耕不止,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对诗歌、戏剧和文学评论等也有涉足,为欧美评论界和读者所瞩目,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心理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本文将从欧茨的成长经历、创作道路、创作手法对她本人及其作品进行较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向来与长篇小说混同在一起进行研究。这种同一的衡量标准不免使短篇小说的研究有失偏颇,掩盖了其短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此采用理论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手法,根据短篇小说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对其小说结尾中"空白"艺术的缺席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独特的阐释者魅力对其短篇小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阐释的过于完满所造成的艺术缺失,使得短篇小说所独具的余音绕梁之感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曼斯菲尔德后期创作的悲剧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以短篇小说见长。"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与以前就迥然不同了。"曼斯菲尔德的后期创作撑起了她"短篇小说界里的乔伊斯"这一声誉。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即是她个人生活的自白。正是由于曼斯菲尔德极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才使得人生的悲剧感在她的小说中得以真实体现。正如战后涌现出的迷惘的一代作家,她加入了探索生活中的悲剧感、幻灭感这一创作行列。因此,她的小说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一种普遍的宿命论情绪。因而幻灭感、孤独感和死亡感构成了她的悲剧性主题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她的后期作品《园会》、《洋娃娃的房子》、《苍蝇》中对幻灭感、孤独感、死亡感的细节描写来揭示其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11.
吴建国的《菲茨杰拉德研究》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之一。这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在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本文探讨了该书的结构,对菲氏长篇小说的评价,对其短篇小说的评价。他与海明威的关系,以及他悲剧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民国时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汉译与接受史上,"京派"作家拥有无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精神领袖伍尔夫的现代主义美学和意识流小说的仰慕,是其审美主义旨趣和推进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自觉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伍尔夫作品的汉译作出贡献的"京派"成员主要有叶公超和卞之琳,萧乾的伍尔夫研究则具体而微地映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在特定语境制约下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中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骆宾基,这位抗战时期活跃于文坛的东北作家,曾以被茅盾称赞的长篇小说步入写作生涯,以迅速反映抗日武装斗争並产生较大影响的报告文学跨入作家行列,以显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的短篇小说而趋于艺术的成熟。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他却一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至少对他的中篇小说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此,作者想从具体作品出发,仅就骆宾基四十年代的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体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文坛"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活动于大正时期,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大巨匠。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尤为著名。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创作取材、叙述视角、创作思想等方面与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其进行相似性研究有利于对两者进行更加深入地比较。  相似文献   

17.
自从艾伦·坡,马休斯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他们对短篇小说的见解之后,短篇小说便逐渐自成一体,成为和诗歌、戏剧、散文、长篇小说各立门户的独立的文学形式。无疑这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使这一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评论家重视探寻和研究它的艺术特色。它篇幅的局限往往从它的创作技巧上得到了补偿。叙事者是短篇小说的重要创作手法,是叙事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中,叙事者同人物、情节、结构等要素一样重要。作家对叙事者的选择十分考究,用心良苦。西方许多评论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研习的一点体会,希望和广大读者,尤其是英文短篇小说受好者共同来探讨叙事者在短篇小说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情人》发表于2006年,是吕红旅美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华文作家文库"的首部长篇,江少川在评论吕红中短篇小说创作时,认为吕红女性书写的主要特色是在"漂泊中寻找,寻找生存方式,寻找爱情"。文章试从寻找生存方式、寻找身份、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四个方面对它进行解读,分析边缘女性芯如何重新塑造自我,脱离边缘境地。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茨威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声誉,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善于撰写中短篇小说,并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以斯蒂芬.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为主题,探讨作家在创作中所惯用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骆宾基是抗战时期流亡桂林文化城的东北作家之一。在桂林的三年,骆宾基在小说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先后写下了长篇小说《幼年》,中篇小说《胶东的暴民》、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等。文章对其抗战时期在桂林的小说创作作了一番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