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由于鲜卑拓跋国家剐从游牧部落发展而来,游牧狩猪之风盛隆;由于它在征服北部和西北边境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牛羊马等牲畜,并列置了规模巨大的牧橱,游牧经济势力空间强大,在社台经济生活甲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鲜卑拓跋部本是“畜牧迁徙,射猎为生”的漠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渐兴,传统的游牧经济遭受侵蚀,二者从此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展开了一场孰重孰轻的地位之争。本文认为,由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的颁行并非出自发展农业之目的,而是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加强王权,巩固初具雏型的王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倾向于游牧经济的表现相当强烈,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农业生产时遭压抑和排斥。故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游牧经济较农业占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对妇女的禁忌、戒规都极为繁多,这一现象延续了数千年,直至明代前期由于理学思想的垄断地住达到顶峰。然而从明中叶到后期,却出现了同情妇女、批判传统妇女观的思潮,这一思潮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试对明前期与中后期妇女的社会地位作出比较,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泰宁卫和朵颜是明朝设立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靡卫。明中期以后泰宁卫渐趋衰落,朵颜卫强盛,泰宁受朵颜卫控制,时间在明合德中蜞期,辽东边外地域亦遭其蚕食。泰宁革干帖木儿一系以联姻方式附属朵颜卫,后融合其中。  相似文献   

5.
拜读黄佩瑾先生《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转化》一文,获益良多,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不揣冒昧,撰文求教。一、拓跋珪建立的魏不是奴隶制国家黄文说:“拓跋珪即位以后,就建立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封建主利益的国家。”这个论断,虽未明确地说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是奴隶制的,而只说它是“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根据“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原理推论,黄文所确定的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性质应是奴隶制的,即使它处于过渡阶段,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兴盛.大量方志资料显示:官学的不期而败,心学的传播趋势,官员的鼎立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宁国府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书院的兴盛,不仅扩大教育面,培养科举人才,还振兴风俗,兴起"崇学重教"之风.同时,作为王学讲会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学术繁荣,使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19世纪中后期的东政教对美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眼中,东正政不是基督教的主流,因此,19世纪中后期的东正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十分尴尬。  相似文献   

8.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从以游牧为主转向农耕为主,原因之一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饥荒不断,需要发展农耕业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此外,游牧民族南下后,不得不改变其散居的生活方式,难以继续以畜牧为主业,向农耕业转变是客观需要。不过,当时畜牧业始终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军事需要和饮食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明朝中后期娼妓业特别兴盛,人学士狎妓成风。娼妓以其聪明才智促进了明代学创作的繁荣,并带动了戏剧、音乐、舞蹈、民歌艺术的大发展,开拓了明代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学术界关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普遍持有四种观点,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对学术界现存观点进行评述后,从教育产出的特点入手,分析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并对学术界关于"教育公平制约教育效率"的观点进行反驳,得出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效率且教育公平的地位高于教育效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其深层次则表现为一个农牧明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农耕明在思想,操作和现实三个层次上不同形式与特点的主导性推进,以及游牧章在显性层次上的被动退守和潜性层次上的回应与逆向渗透。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后期,面对着本国国力落后,帝国主义强国用武力打开国门的情况下,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上地掀起了西学的浪潮,开始寻求富国强民之路.但是在西学的过程中,两国分别针对自身特点,学习西方的不同方面来增强自身国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中国迫于形势,在技术面上的引进采取了主动,而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的接受却是极其有限的,但在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在政治制度上则并未改变.而日本则全盘式西化,不仅从技术、制度,而且在文化等深层方面都接受和吸纳了西方文化,因而从整个社会开始了改革的变通,这使得日本经过短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自我意识西方化的国家,从而在世界立于一席之地.学习研究两国在对待西学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他国先进经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桂管是唐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一个边疆型藩镇,它自设立之初就长期处在唐中央的管控之下,其府帅由唐中央任命,其军队数量、管州范围、势力强弱皆受唐中央的制约。在桂管与唐中央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逐渐增强,其地位、级别也不断变化,至唐末,桂管升为静江军节度使。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败,桂管走上地方割据的道路,并最终并入马楚政权。桂管在唐中后期的岭南地区始终发挥着稳定与巩固统治的作用,其发展嬗变亦对当时政治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隐士相对减少.而山人奔走于天下.成为这一时期一种较为奇特的化现象。如果说明代隐士仍然是传统隐士化的延续.那么山人则是传统的隐士化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化相作用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化现象。本主要分析这一时期隐士和山人及其不同的社会交往范式.从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7.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自捐纳推行以来,买官之风日益渗入社会各领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风俗礼制、社会治安等影响颇深。时人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买官,上任后捞回本钱的心理促使其加倍贪污。假官、借贷业也随之发展,利用人们权欲心理,有些人出售假官假印以谋取钱财;无钱者借高利贷捐官入仕,后贪污勒索偿还债务。捐纳的推行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遭到破坏,原本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雪上加霜,僭越、买官、贪污现象泛滥不可止,社会风气日渐浮薄。反之,此社会风气之渐变也促使捐纳更加泛滥,加速明王朝之灭亡。  相似文献   

18.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伴奏课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没有被重视,影响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制渐趋成熟,内阁辅臣为争夺这一要职发生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也牵动了朝野各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当申时行接任首辅后,通过政策调整和个人风格影响,使得内阁辅臣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即以"传衣钵"的方式塑造了前后首辅之间的政治继承关系,极大地稳定了当时的中枢政局.但随着时局的变迁,尤其是朝野政治对立的进...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士人弃学经商,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士人于科举入仕之外,寻找一条既可解决生计,又可体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的尝试,它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大格局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双重制约,士人经商并未出现向近代商业资本转化的迹象,相反,却对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和宗族制度起着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