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广梅现象”深度报道从1987年6月12日到7月27日,共历时40多天,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期后,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这一报道的背景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两权分离”(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以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见长的经挤日报今年先后在一版开设了“旧闻新篇”栏目,在二版开设了“读者点题采访”栏目。 据该报有关领导介绍;该报过去抓了诸如关广梅现象、“小机”斗“大机”等好多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3.
一、深度报道走入低谷了吗? 在深度报道崛起的1987年,它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以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第二次是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为代表;第三次以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以及经济日报“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与讨论为代表。“轰动效应”彼伏此起,颇令新闻界兴奋了一阵。然而,进入1988年,尤其是下半年起至今,深  相似文献   

4.
近一年多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北京几家大报上,相继出现了一批着眼于中国社会改革宏观背景,对新闻事件加以立体表现的深度报道。其代表作有《鲁布革冲击》、《关广梅现象》、《命运备忘录》、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等等。它们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向单一化、表面化的传统报道方式发起挑战,昭示着报纸的新闻报道要向深层次进军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最近,《经济日报》关于大连“两机”的报道,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许多读者反映,这个报道引起的震动和产生的影响,不小于当年关广梅现象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曹晶 《新闻采编》2001,(2):13-14
深度报道最初是印刷媒体为了适应与时效性强的电子媒体的竞争,寻找竞争的平衡点的产物。80年代,深度报道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以及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等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的出现使它一度成为关注热点。作为一种报道形式,长期以来,它的具体报道形式随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有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多种。进入90年代,深度报道得到了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7.
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财经报刊风起云涌,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深度报道见长,我国的经济深度报道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演变后,逐渐走上成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和发展1987年被称为是深度报道的崛起年。正如学者杜峻飞所言,“自报纸出现以来,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年,出现《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鲁布格冲击》(《人民日报》)、《西部贫困探源》(《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人民日报》)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作品,因而这一年也是经济深度报道的崛起年。(一)经济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崛起的“深度报道”,打破了报界以往单纯追求“新短快活强”而形成的格局,以令人刮目的力度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新闻文体的群体出现,揭开了中国记者高扬主体意识的序幕. 一、深度报道一出现便显示独特魅力当把近年来一些颇具影响的报道列举出来吋,我们发现,它们很难划入传统定义的新闻类別中去. 例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关于物价的通讯》、《吃的选择》……它们象通讯,象述评,也象报告文学。更确切地说,它们抽取了上述文体的部分因素,组合成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全息摄影”作品的共同特征综合本文上篇中提及的那些“全息摄影”式的报道,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所有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有争议的问题,记者的笔大胆地伸进了改革浪潮的漩涡之中。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也往往是改革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的部位,是中国改革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也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呕心沥血地捕捉的真正的新闻。难道不是吗?《关广梅现象》提出了“租赁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场在报面上展开的公开讨论,实质上是对待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一场争论,《鲁布革冲击》提出的问题是要不  相似文献   

11.
人们大概还记得,十几年前,上海出现了“星期日工程师”现象。工程师温元凯利用节假日帮助市郊某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对方按其贡献给予一定的报酬。这件事经新闻媒介报道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以后,报纸又相继报道了“渤2事件”,“关广梅现象”,“步鑫生现象”,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以及今年陕西日报报道的“吴轩事件”等。这类新闻可称之为典型事件报道。所谓典型事件报道,就是带有一定偶发性的,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典型事物的报道。一、典型事件报道的特点典型事件报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偶发性。就典型事件本身来说,有其产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理性的张扬和缺陷 八十年代以后,新闻报道出现了一种新的力量。 翻开这一时期的报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向:过去那种内容浅显单薄的新闻正在被一定广度的新闻取代,记者的思维也从静态孤立向动态联系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理性的张扬。 回顾一下,人们可能会想到一些报道,如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社会公平的辩论》等,对人们在改革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以雄辩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深刻而有力地作答。再如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讨论》等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中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报道,可以说是《经济日报》发起的有关“关广梅现象”的讨论。这次持续整整40天的报道并未采用以往的长篇通讯配评论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让读者在不同意见的平等对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我想起几年前,为调查有关改革家报道的实际效果,曾到上海一带走访过一些改革家。当时一位正在一所大学里学习的知名改革家对我说,他希望新闻界报道改革家最好能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桌面上,  相似文献   

14.
说说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深度报道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80年代以《关广梅现象》、《鲁布革冲击》、《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命运备忘录》、关于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和《黑色的咏叹》报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度报道开始出现。它们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极大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级化的新闻思维习惯,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公报式新闻、图解政策式新闻,它们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为我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展开了经济报道新的思考和写作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由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过21天的复评和定评,这届好新闻评选于5月14日在本溪钢铁公司礼堂揭晓了。入选的227篇(幅)好新闻作品揭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的大趋势:向深度开拓!经济日报的连续报道《关广梅现象》,反映了租赁制中的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中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报道,可以说是《经济日报》发起的有关“关广梅现象”的讨论。这次持续整整40天的报道并未采用以往的长篇通讯配评论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让读者在不同意见的平等对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我想起几年前,为调查有关改革家报道的实际效果,曾到上海一带走访过一些改革家。当时一位正在一所大学里学习的知名改革家对我说,他希望新闻界报道改革家最好能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桌面上,展开公开的讨论.澄清人们对改革家认识上的偏颇。现在看来,他的建议和《经济日报》的作法不谋而合。这种对先进典型——改革家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闻泽 《传媒》2002,(4):34
1.泛经济类 此类媒体性质为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有很重的行政机关色彩。它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这类报纸更拥熟于呼唤改革、抨击封闭,如《经济日报》80年代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这类媒体对于从资本的角度剖析新闻素材,把握新闻事件对于市场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第9届全国好新闻评选5月14日在辽宁本溪揭晓,共评出1987年度好新闻作品227篇(幅),其中特等奖3件,一等奖61件、二等奖74件、三等奖87件。被评为特等奖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赵紫阳答中外记者问》、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连续报道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市长办公会实况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