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在中国散文史上声名显赫,而戴名世的文论主张及创作又颇具水平与成就,其古文理论以平淡自然为追求目标;力达义、法、辞合一的境界;讲求精、气、神并重的关系原则.戴名世的这些理论及创作实践均对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及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且颇具启迪与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敏树是清代湖南重要的古文作家,与曾国藩一起被认为是湖南最好的古文家。但由于吴敏树自言不居桐城文派之属.因此对其桐城派古文家身份的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就吴敏树的古文观点和为文取向来看,他可视为道成时期桐城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恬适清旷偏于阴柔的文风,正是吴敏树在同时期古文家中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3.
梅曾亮《古文词略》是桐城派编纂的众多选本中唯一的诗文合选本,但长久以来,此选本在学界并来得到广泛关注。即便是在对梅曾亮的研究论著中,《古文词略》亦甚少被提及。实际上,从编纂体例、注释方武、诗文择取标准等方面考察,此选本可视为梅曾亮对于桐城师法的传承。同时,它也蕴含着梅曾亮作为桐城派中坚力量的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形成了绵亘百年、历经五代的"莲池学派"."莲池学派"诸子以经济、学术之才,专精古文,旁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印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核心突出、层次丰富的文艺思想,是研究晚清、民国文艺思想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群体和流派.  相似文献   

5.
李刚己是桐城派融纳畿辅文人群体、传道北方的中坚人物,"莲池学派"第四代的典型代表.为学融通中西,以致用为本,形成了其诗古文才学并驶、清刚雄深的艺术风格.他祖述桐城文统,以斯文为己任,秉承了"莲池学派"固有的文学观,提出"行谊文章相待为用"的观点;其诗除强调诗教之旨外,亦多儒家游心于艺的风雅情致,对莲池派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麻溪姚氏家族是桐城著名的文化望族,从十五世姚范到二十世姚永概都有着优良的藏书传统。家族丰富的藏书不仅为家族自身的文化发展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也对家族学术传统的承继乃至桐城文献之邦的建设、桐城派的学术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纪游散文体物达意不乏情趣,章法严谨不伤性灵。“三祖”之一的姚鼐更是在简短的景物描写中创造出晶莹澄澈、透润无瑕的艺术境界,展示了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学主张,于“小文章”中引出了“大题目”。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期,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文章被大量古文评点本选取。《古文关键》《崇古文诀》《续文章正宗》《古文集成》与《文章正印》中都不乏其身影。这是出现在南宋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现象,元祐之学的回归,时文写作"以古文为法"理论的重新提出,都为张耒文章重归大众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张耒文章本身也因立意高妙、结构井然、技巧天成、词句精到与文法变化多端等特点,被众选家选取接受,以教习初学,指导科举时文创作。  相似文献   

9.
罗竹芯 《保定学院学报》2024,(1):96-100+110
方宗诚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颇多。其文集《柏堂集》收录方氏所作之文甚为完备,但仍有遗漏。《桐城方宗诚先生文稿》全书包括方宗诚同治年间任官枣强期间创作的48篇文章,其中有5篇文章未收入《柏堂集》中。此稿本不仅可作补遗之用,而且对了解同时期文人对其评价以及探究方宗诚交游有颇多益处。  相似文献   

10.
从远古的"神""气"概念到桐城派的"神气"说,此发展经历了神秘化、审美化、框架化三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桐城派既推动了"神气"说的审美化发展,也导致了文论发展的框架化。  相似文献   

11.
初唐富嘉谟、昊少微在北都晋阳创立的“富吴体”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本文通过对该文体在内容、写作特色及对古文运动的贡献的探讨,结合“富吴体”在晋阳创立的原因,论证了晋阳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且为唐代的重要文化名城,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2.
唐代兴起的古文运动以韩、柳为例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文道关系辩证的探讨,在骈文之外开创一种新文体,使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从"言之有文"到"言之有物"的转变。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韩、柳文道观的产生、意义、影响入手探讨唐代的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13.
10 0年前的今天 ,中国的文学还是桐城派的古文 ,同光体的假宋诗和王鹏运、朱疆村们新词学的天下。历沿章太炎、刘师培、黄季刚、钱基博 ,旧文学的旧研究走到了尽头 (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称名“现代” ,还是以旧文学的辞赋、诗词、古文为主干 ,新文学只露一新荷尖尖角 ,学科意识与研究手段仍是旧的 )。从梁启超、王国维到胡适、鲁迅 ,半旧半新的文学研究浮出历史并最终在“五四”之后以崭新的形式内容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学科诞生已经 80余年了。 80余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世纪之…  相似文献   

14.
马其昶有桐城派古文“殿军”的美誉,其文深受林纾、陈宝琛、章太炎等遗老或激进思想家的推崇。其古文多抒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哀婉、感伤之情,又善言情,出之以六一风神,能尽俗且多施博喻,故而有较强的感染力。林纾等人推举其为当时第一作手.并非虚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这一理论的倡导使现代教育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将他的理论运用到我国幼儿教育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教育的公平性,形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注意"扬长避短";注意发展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帮助幼儿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力领域等。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方苞不作诗”是对于方苞和诗歌之间关系较普遍的观点.其不作诗的原因,既有他人劝诫的因素,也有自己创作上扬长避短的考虑,同时从他认为诗歌不能阐道翼教的思想来看,其对诗歌创作也并不是太过用心.联系到明清一代诗人无奈的生存环境,方苞不作诗的原因就变得更加容易解释.好在方苞出生在桐城这个诗人辈出的地方,虽然没有成长为一流的诗人,却也终生没有放弃过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附录《张廉卿论文语》,主要论述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中心的古文创作,显示了吴汝纶评点此书的古文立场;吴汝纶楚辞评点中的圈点系统,从其起源到盛行,都是因文章而起而兴,属于古文评点的标志性方法;吴汝纶大量选录古文家的评语,使得吴汝纶的楚辞评点,蒙上了古文评点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姚永朴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他辛苦执教五十余年,经历了近代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书院、学堂、大学为阵地,潜心著述,培育人才,为桐城派在近现代继续保持一定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