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注重以深入的自我体验来回应时代与生活,反思“知青运动”及“知青”价值.在反思“知青运动”时,张承志对于“红卫兵”有着自觉的身份认同,以经验性的审美表达来肯定“知青运动”,注重“民粹主义”实践的价值生成.在反思“知青”价值时,张承志既能直面知青的苦难遭遇,又能侧重于揭示知青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2.
在知青小说乡恋叙事中,知青作家通过对城市的自我放逐和对乡村的情感回归,寻找到精神的坐标。“城市”与“乡村”不仅体现为一种简单的空间距离,更体现为一种复杂的时间距离,即知青一代不再青春的生活和曾经青春的生活之间的距离。知青们身已经回到了城市,但心却始终留在乡村,而他们这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两难的选择和徘徊不定,也相应地折射出知青作家自身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3.
教育程度与阶层嵌入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初期,当“制度”先行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一种双向驱动。知青返城与高等教育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返城知青”是切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历史客体。教育的“拨乱反正”给了返城知青重塑文化资本的机会,教育考试制度的恢复使得其“再知识化”有了体制化确认的渠道。返城知青“再知识化”的自为建构过程可分为纵向教育系统的“高考”和继续教育系统的“成教”两部分。将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教改革与返城知青的文化资本重塑联系起来,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制度—教育—社会”三者间的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感既是一种心理结构,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价值认知和评价。知青文学呈现的情感特征及其情感结构和逻辑,对于当代思想史的揭示有极其宝贵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知青通史”从三个历史层面,分为九个情感板块进行探讨,即通过对知青从“狂热—失落—执著”,到“悲愤—骄傲—愧疚”,再到“怀念—回归—冲突”的情感历程的探析,深入揭示一代知青的心灵史和思想史,从而审视“文革”对当代人心理和人性的戕害,并着重分析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知青情感的“内化倾向”所形成的“怀念与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5.
理想主义精神贯穿于知青文学史。知青文学中它表现为一种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力求实现“载道言志”的文学功用 ,这也是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理想主义具体表现为伦理原则和群体意识。前者指一种善恶观、道德感 ,是知青们置于首位不可移易的准则 ;后者则指知青心中“我们”而非“我”的意识。对于过于务实 ,呼唤理想的文坛而言 ,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 ,将发挥出借鉴甚至榜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人群最喜欢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学”?是知青。为什么是知青?因为知青文学作品里记述的生活是知青们曾经体验过的生活,他们对那个时代以及人生有最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2004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了“春晖行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著名作家叶辛获悉后筹集企业资金35万元在他当知青的修文县永兴村建起了中国第一所“春晖小学”,该校建筑面积620平米,占地2322平米,拥有教室10间,办公室3间。2005年9月15日上午由中共修文县委副书记朱桂云主持叶辛春晖小学落成典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讲话后,少先队员向叶辛老师献红领巾,村委会向叶辛老师献锦旗、发聘书。剪彩后叶辛及与会嘉宾种植“春晖树”,会上中华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孪军、省人大副主任徐敬原、团省委副书记陈昌旭、副市长王保健发表了热情的讲话…  相似文献   

8.
“后知青文学”的新写实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青文学”和“后知青文学”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青文学”一脉。这一文学思潮的开初时具有震聋发聩意义的是卢新华的《伤痕》,此后产生了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广  相似文献   

9.
叶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108-110
本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将新时期“知青小说”大致分为“伤痕”,“怀念”,“青春无梅”,“自审”和“忏悔”等五大模式,作指出各模式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两种模式与前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对知青自身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即由政治批判,怀念追忆,颂扬主体精神走向反思自身弱点和忏悔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一区别反映了知青小说由浅到深的思想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知青”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创造了丰富的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市场价值,因而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坚持适度发展、整合开发、真实客观、规模效益原则,在开发战略上应合理定位、加大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持续时间长久,影响地域广泛,牵涉人员众多,对这一群体以及这一段历史,从“知青学”的高度展开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对于重建知青历史、反思中国社会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何英编著的《远去的岁月》等广大知青的回忆实录以及众多知青作家们的纪实作品,已经成为研究知青问题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2.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记忆中,1968年是我们白水知青空前自由、轻松甚至充满欢乐的一年。那一年,大规模的“文革”已经结束,全国大规模的知青下放已经开始,我们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看着那些“嫩知青”们与家人离别时抱头痛哭的情景,我们这些“老知青”内心既有同情,又有些暗暗高兴,觉得这一来大家都一样了。一切理想都成了泡影,一切道理都成了空话,一切认真严肃的姿态都成了熏制过的、挂在腊味店里出售的“板鸭”。政府每月用50  相似文献   

14.
<正> 为落实省教委部署的今冬开展百万知青培训的“燎原之冬”活动,哈尔滨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广大在乡知识青年利用冬闲季节参加培训。目前,已有十余万知青怀着丰收后的喜悦,陆续步入知青培训的课堂。啥尔滨市、区、县,乡镇广大干部把开展“燎原之冬”活动看作是推进科技兴农的重大步骤,开拓农民教  相似文献   

15.
“知青小说”作为“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记载了知青们那一时期的心灵苦闷、所思所感,较之最初群体的的声讨、控诉,史铁生、朱小平这二位在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却从插队知青的视角写出他们对所插队的陕北的清平湾与桑树坪独有的一份情怀,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平凡人生价值与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知青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0,(11):157-158
近日,韩东最新长篇小说《知青变形记》的发布会在成都举办。据悉,《知青变形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韩东第三部涉及知青题材的作品。小说围绕“变形”二字,描写了一个以乡村为背景看似荒唐实则真实的故事:知青罗晓飞饲养的耕牛生病趴窝,这把他带入了一个充满污言秽语和报复的旋涡;他所在村里一对农民兄弟争吵打架,  相似文献   

17.
陕西作家贾启舟的长篇力作《柳叶船》,通过一群老三届知青在渭北的柳河沟姜女河队插队落户的经历,表现了一代知青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展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展示出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知青的命运,塑造了“这一群”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群像。《柳叶船》是作对亲身经历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知青之梦的反思、升华、结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 80年代充任过文学主潮的知青文学进行新的回视 ,从知青文学的命名和表现内容 ,80年代的“三次浪潮” ,以及知青文学的退潮三个方面对这一新时期文学的独特形式进行了一种较为全面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信阳县万余名回乡知青开发项目致富家乡豫南信阳县在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之后,大力兴办乡镇成人学校,狠抓以回乡中学生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广泛开展回乡知青争当“星火带头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开展培养“星火带头人”活动,以“小规模生产,大群体开发”...  相似文献   

20.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