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在湘西土家族傩戏中,梯玛扮演着多重的身份。首先是作为傩戏叙事者的梯玛,掌握着整个叙事的结构和情节;同时在傩戏表演中塑造了许多角色,梯玛需要不断地在叙事者和表演者之间进行转换;再次,梯玛还需要在表演中跳出原有的故事情节,充当一位现场的陈述者,对故事剧情以及人物进行一定的评价,穿梭在叙事者和观众之间,使观众更加透彻的了解故事的情节。这也是湘西土家族傩戏梯玛作为叙事者身份多样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小伙子布朗》中主人公和叙事者两者观点上的冲突为研究对象,对《小伙子布朗》中的叙事结构和讽刺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霍桑在故事中所隐含的深层主题,只有通过发展人们之间正常的道德关系才可以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19,(3):57-59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作品,小说到电影中间存在着改编剧的叙事转换问题。从冯小刚导演改编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叙事转换入手,分析两种不同叙事类型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情节方面发生的转换,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叙事可以分为背景叙事和故事叙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两个叙述层,与此相应的叙事者分别是"作者"、"在下"、石头以及故事叙事第一叙述层中的部分人物.故事叙事是<红楼梦>叙事的主体,背景叙事则为故事叙事提供了背景与框架,为小说的叙事虚构世界提供了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而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背景叙事的第二叙述层与故事叙事的两个叙述层又构成一个叙事连续体,三个层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支撑,共同完成<红楼梦>叙事的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6.
从三方面系统介绍白鲸的叙事者:叙事者以实玛利与参与者以实玛利的联系;叙事者以实玛利的不可靠性;叙事者在小说中可感知度的变化。进而揭示,麦尔维尔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人物,讲述故事;同时游离于情节之外,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插入大量看似“偏离”的材料,从而成就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7.
黄建新导演是第五代导演中旗帜鲜明的个例。他的电影在叙事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的电影不排斥传统电影的叙事功能 ,又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电影故事叙述者。他电影中的情节链常常受到一些表意元素的间离 ,呈松散的状态 ,从而在叙事上保持着一种开放性 ,尽量让电影呈现出生活原生态。在电影的叙事结构方面 ,他力求打破模式化 ,提供观众新的审美感受 ,以求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有更多的思索与回味。  相似文献   

8.
李安是国际影坛上著名的华人导演,其影片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深受观众喜爱。他成功地运用了高超娴熟的电影叙事策略:如紧凑简洁的故事结构、含蓄客观的叙事手法,丰富饱满的诗意内涵,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家导演对人物深度和故事进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李安是国际影坛上著名的华人导演,其影片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深受观众喜爱。他成功地运用了高超娴熟的电影叙事策略:如紧凑简洁的故事结构、含蓄客观的叙事手法,丰富饱满的诗意内涵,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家导演对人物深度和故事进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安·恩莱特的小说《聚会》的叙事者角度出发,分析叙事者叙事的特点,探讨叙事者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从叙事者的不可靠性,主体创造地位体现人物的回忆再现和治愈伤痛的过程,表现死亡与爱重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故事选取特定的女性视角,着重叙述金陵14个风尘女子在教堂避难的遭遇。影片在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后,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从而反映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本文尝试运用传统叙事学基本理论对电影叙事进行分析,并与同名小说叙事相比较,以揭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特征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后殖民视角对小说叙事者、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和Y型的叙事结构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作者对殖民主义造成的后果的深切忧思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克里斯托弗·诺兰独树一帜,他的电影以叙事手法独特、结构多维精妙、画面简单流畅著称。这位好莱坞导演界的奇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完美平衡,不仅赢得高额的票房,而且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回想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相似文献   

14.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李盈 《文教资料》2012,(32):182-184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纷繁却不复杂,"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06,27(10):18-21,26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事者观察并讲述事件或故事的角度。对于历史著作的历史叙事来说,多视角相比较单一视角似乎有着更多叙事功效。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视角,相比较多人物视角叙事,从固定的一两个人物视角叙事似乎更成功些,这也许是文学与历史在叙事上重人、重事的不同特点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其叙事视角很难严格限定在某一两个人物的眼界范围。但是,与历史著作稍异而与文学作品相同,电影艺术对历史叙事视角的独特选择,不仅仅是作者的叙事策略而已,它还对观众的审美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电影这种艺术的商品属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就不得不面对电影市场滑坡、电影观众大量流失的尴尬。这种尴尬使导演们在创作上作出反思与调整,而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注重叙事,注重电影中的情节表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梳理和总结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的运用,无疑对探索电影新发展的起点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福克高超的叙事技巧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错综的叙事时序、多变的叙事角度和叙事者使得文本呈现出后现代小说的开放性。该文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可靠性,以及由于对叙事者权威的质疑而推导出对艾米莉&#183;格利尔逊杀人动机的另类理解---与其说她是因为被拒婚后为继续拥有对方而杀人,不如说她是主动选择杀死对方以应对自己的内心危机。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中有两方面主要的理论可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叙事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中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来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样的时间方式去组织故事。本文打算从叙事者的角度来探讨《我的叔叔于勒》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