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丽萍教授的专著《内蒙古民国报刊史研究》于2014年12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地区新闻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内蒙古报刊史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华民国"断代新闻史的开创之作。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边陲,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国时期内蒙古曾分属于绥远、察哈尔、热河、宁夏和东北诸省,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伪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2.
倪斯霆,天津人,天津市出版传媒集团《书报文摘》报社总编辑,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著名民国北派通俗小说、民国报刊研究家、收藏家。从事民国通俗小说及天津近现代文学史、出版史、新闻史研究20余年。  相似文献   

3.
<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阳海洪博士的《媒介生态史观:关于建构中国新闻史主体性话语的方法论研究》,是作者阳海洪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所创新,在创造知识、阐述知识方面做了一点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曾在《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一文中借用美国汉学专家杜赞奇的"内卷化"概念,来概括目前中国新闻史研究所存在"学术内卷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弥尔顿"天赋人权(birthright)"概念下阐释的"出版自由"思想,是一种相对的自由,他对出版登记法制的肯定更是契合了现代社会对"自由而负责"的社会的建构要求,在这一点上,其"出版自由"思想正是现代社会自由观的核心价值"法治下的现代自由"的理论表征,具有显著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刷媒介历史的研究是当前西方史学中的热点之一。在年鉴学派将印刷媒介整合进其综合性史学研究的范畴之前,相关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文学史和新闻史等相对独立的行业史领域。多学科背景是近四十多年来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最大特点。在西方,印刷媒介的历史与世界近代史有相当长阶段的重合,因此对印刷媒介史的研究是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历史学、传播学,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有关印刷媒介史的研究发展过程、主要论点、方法及特点,进而勾勒出多元学科背景之下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概貌和动向。  相似文献   

6.
概念史是通过研究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接收、转移和扩散来揭示概念是如何成为社会和政治生活过程的一种方法。在概念史的研究中,存在着"剑桥范式"和"海德堡范式"的区分,前者从概念与修辞之间的关系入手来研究概念史,而后者重点考察社会转型和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总体说来,两种范式都涌现一些代表性成果,但方法论层面并未达成一致。在当今形势下,概念史研究者通过加强文字和图像关联性的分析拓宽了研究领域。对概念史发展历程和趋势的考察,也为当代中国的概念史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外新闻史是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开设,对于夯实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新闻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从四个层面探究如何创新高校新闻史的教学改革,从而推动整个新闻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共早期期刊的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且很有必要的事。所谓中共早期期刊,一般指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前的思想、组织的准备阶段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及其各级组织创办并发行的期刊。中共早期期刊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宝库,不仅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政治思想史、毛泽东思想史有巨大的作用,对中国现代新闻史、出版史、期刊史的研究,也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而言,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对图书资料的收集  相似文献   

9.
概念史:当代课程研究历史回顾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课程研究已从提高效率的技术旨趣转向一种更广泛理解课程的智慧旨趣,各种各样的话语、理论在课程领域竞相绽放,这既为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其成为必要。概念的变化和更迭,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课程研究历史演变路向的极好视角。相对于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观念史"所具有的前后承接性、连续性,概念史则更突出了思想演进中的断裂性和历史性。概念史的研究有两条线索,其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其二,概念名称的变换。概念史的方法是构筑概念网络,而非简单地进行"种加属差"。  相似文献   

10.
宋原放是我国当代知名的出版家,该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他的出版史研究思想:倡导并力行出版史的研究;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出版史;重视史料的挖掘、整理;从出版史研究中探索出版规律并进行实践。对于如今出版史研究相对冷淡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批评史书写中两种常见的范式,"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和"编年意义上的批评史"在理论预设、研究对象上各具特色、长短互见。比较两种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路数,较之"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关注类型研究,注重概念、范畴的内在逻辑关联,"编年意义上的批评史"关注个案研究,注重思想体系之间的意义关联,以及揭示那些隐而不显的批评史资源,因此,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重新审视批评史资源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经历了受挫期、发展期和高潮期等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需求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学前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制度史、思想史和专题史在内的通史与断代史并存的研究态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史料整理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有必要加强元研究,厘清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日常问题与社会大众,拓宽研究资料的范围与种类。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湮没不彰的出版机构、人物、期刊、事件得以凸显,譬如在通俗文学出版用力甚深的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出版机构,积极介入出版实践的邵洵美、沈知方、包天笑等出版人,由张爱玲热引起的沦陷时期文学出版等,近年来都有较大的学术突破。但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孤岛"出版,却相对显得比较冷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具体来说,目前的"孤岛"出版史研究,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史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中国新闻史教学可以借鉴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史学的叙事性、思想性、现实性三个方面发挥历史的力量,使新闻史课程摆脱边缘化的状态,变得有益有用且富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中庸》升格是一场以概念重塑为实质的思想运动。从唐到宋,《中庸》的言说文体依次经历了汉唐注疏体、唐宋论说文、宋人笔记体三种主要类型。汉唐注疏体以"礼"为统,随文释义,不能自由言说概念;唐宋论说文可以自由言说概念,但在经世致用倾向影响下,其话语特征以命题为中心,对概念辨析形成牵制;宋人笔记体为概念重塑提供了最自由且最恰当的话语载体,《中庸》的独特思想价值遂得以凸显。此后,宋代《中庸》言说史呈现出注疏体、论说文、笔记体互补发展的局面,三者的话语特征也在交融中不断变化。从文体角度考察文本、命题、概念,或可成为唐宋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Willkür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正确理解康德自由意志概念、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基于文本学或诠释学研究方法,通过Wille和Gesinnung两个概念来诠释Willkür概念:首先,Willkür和Wille是同一个意志的两个方面,Wille专指"纯粹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本体意义上的"自由意志"。Willkür是指"一般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既具有本体意义又具有现象意义的"自由意志"。其次,Gesinnung是Willkür进行自由抉择的根据,当我们追问Willkür的具体行为的根据时,我们便从Willkür过渡到Gesi-nnung。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相对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目前正处于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初始阶段.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人思想兴奋的焦点,在学科定位和归属方面,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方面,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在研究的话语系统方面,其"区隔"究竟何在,有非常大的"仁智互见"的自由讨论和自由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作为传教手段,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报刊,其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开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开放存取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正在成为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的全新模式.文章对开放存取的概念、基本特征、实现途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质量控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经进一步研究,对《唐山报刊出版史述略》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包括唐山市最早出版的报纸,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五四"运动影响下出版的进步报纸以及唐山交大出版的期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