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本是苗族的祖先,楚人所以祀他”。在此,不仅道出伏羲女娲是苗族的祖先,而且,还指出楚人同伏羲女娲与苗族,有着民族学意义的亲缘关系。于下拟就谈论伏羲女娲的多种文化形态及其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前人对伏羲女娲的研究及相关文献的记载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民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出:“《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眼南蛮。’南蛮者,有苗氏也……。有苗之乱.起于尧前,史称少昊氏衰,九黎乱德,九黎又蚩尤之族也。”“三苗即九黎之后”。“《楚语》韦昭注:三苗炎帝之后。”“楚为蛮夷,亦炎帝一族。”“伏羲与神农为同族异系,与黄帝则然二族也。”“楚为炎族”。从以上考证,可见南蛮有苗、九黎,三苗、楚(蛮夷)与苗族,为人们对不同时期苗族先民的称谓,而且,它们同为伏羲与神农之后,与黄帝则为不同的族系。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更明确指出:“伏羲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属于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三苗、伏羲,女娲、驩兜均属之。”关于苗与蛮,“古有时叫它作蛮,有时叫它作苗,我们感觉不到这两个名词中间有什么分别.所以综括两个名词、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史书《国语》中记载,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而神农氏族的始祖炎帝生在姜水,即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传说炎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教会百姓用火,故名炎帝,号神农氏。今天,吴老师在炎帝故里就带同学们瞻仰、拜谒一下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的陵园。  相似文献   

3.
嫘祖西陵氏是黄帝正妃,她是蚕丝的发明者,又是热爱云游的旅行家,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女祖"、"先蚕"和"行神",受到尊重和祭祀。但嫘祖的故里在哪里?据统计:全国有十四五处之多,各地众说不一。据武威汉简中的有关记载和《水经注》中的相关资料说明,汉代西陵就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内。西平在远古又是炎帝族系西陵氏、吕氏、雷氏的聚居区。炎帝族系与黄帝族系是互婚集团,西平与黄帝故里新郑较近,嫘祖成为黄帝正妃是完全可能的。西平自古适合蚕桑,在西平又发现与嫘祖时代相当的仰韶文化遗址,故说西平是嫘祖故里,其依据是较为充分的。  相似文献   

4.
“华夏子孙”的提法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是华胥。华胥即华夏,即中华。女娲、伏羲、炎帝、黄帝、蚩尤诸祖均不其后。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看,“华夏子孙”的提法比“炎黄子孙”、“炎黄蚩尤子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更强的生命力,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一、两晋以前民族融合的简况我国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族的祖先就散居在这辽阔的国土上。据说:姬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北部,住着黄帝的姬姓部落群。姜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西部,住着炎帝的姜姓部落群。在今山东一带,住着少(?)的赢姓部落群。在今淮河流域居住着太(?)的风姓部落群①。此外,还有一些部落群分布在其它地区。后来,黄帝的部落群中有一部分向南、向东发展,进入黄河中游。炎帝部落群中也  相似文献   

6.
神农是后世对中国远古发明农耕人类的赞词,也表示农耕时代。炎帝、黄帝是后人心目中明君圣王的形象,以形容与称呼中国农耕时代众多部落中的两大部族。二者不是人名,也不是帝王或部落酋长名号。黄帝部族的姬姓部落,常与炎帝部族联姻。周王朝建立后,编辑的《诗经》有不少歌颂姜原、太姜诗句。在长期流传下,使后世以为只有炎、黄才是中国人的祖先。  相似文献   

7.
话说炎帝陵     
黄帝归葬陕西,实可成为那里人民的荣耀。然而,许多人会发现,作为中华民族另一位祖先炎帝神农氏,竟然不知不觉地被冷落了,而且,更多的人还不知道,这位  相似文献   

8.
炎帝神农作为中华食祖,足迹遍布三湘四水、黄河、长江,在湖南,不仅有公认的炎帝就寝地炎帝陵,还有最近得到众多权威专家确认的炎帝出生地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两次重大考古挖掘发现,距今7 800年至8 200年的炎帝神农在湖南这一带活跃频繁。这一时期被考古历史学家称为"神农时期",除株洲炎陵市和怀化会同县外,湖南还有茶陵县、耒阳市、嘉禾县、安仁县、桂东县等近20个县(市)有炎帝神农的遗存或古籍记载。这些都表明湖南是炎帝神农氏留有遗存最多的地方,"中华食祖"炎帝神农文化发祥于湖南。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典藉极为丰富的国家,具有四千年之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经过多次不断地民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份——汉民族,就是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融合的结果.1.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它是由"黄帝"、"炎帝"和"蚩尤"主要是这三个远古时代部落联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儿女至今自称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后裔".这是因为,根据古史记载和神话传说,最先创造我国远古文明的,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部落群.他们最早都居住生活在陕西,后来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先后诞生在这块人杰地灵的黄土地上.<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1.
上古传说中关于鲧与共工的故事颇多,且二者的读音相同,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帝系:共工是氏族名,炎帝后裔,鲧是失败的治水英雄,黄帝后裔。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2.
在上古时期有一个古老的氏族大隗氏(鬼族部落),居于中原溱洧流域大隗山一带,炎黄时期曾与轩辕黄帝联姻。大隗氏后因战争等原因向北、向西迁徙,作为“鬼方”成为三代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长期与商周对抗而名载史册。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形成的共识。中国古代文献记述中的炎黄时代的各种事物与事件,大都属人文肇始至中国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神农氏与炎帝分属两个历史时期。炎帝时期(狭义的炎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黄帝时代(五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期,可以分为黄帝时期、颛顼帝喾时期、唐尧虞舜时期早中晚三个阶段,是中国文明形成时期中的三个阶段。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先是小区域内没有"王权"的"古国文明",而后是产生初具"王权"而缺乏有序管理机构、仍然是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的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以及具有初步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即国家管理体系的"王国文明"。"红山文明""良渚文明""陶寺文明"分别是中国文明形成三个过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5.
清代闽台各地区的螟蛉子收养习俗存在较大差异。闽西北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流动性小,宗族组织注重血缘关系传承,螟蛉子收养习俗并不流行。螟蛉子无权继承养父宗祧,也不具有宗族的正式谱系地位,只能继承养父的部分财产。闽东南地区则因社会流动性大,商品经济发达,宗族组织相对开放而盛行功利性收养螟蛉子。螟蛉子拥有宗桃继承权和正式谱系地位,也能继承养父较多财产。台湾地区的螟蛉子习俗主要体现移民社会特点,普通家庭买养螟蛉子的目的以解决承祧需要为主。螟蛉子的宗祧权和财产权与亲子并无分别,螟蛉子在台湾家庭中基本上享有与亲子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多个不同的部族,也存在着无数传说中的始祖和部族英雄。夏商周三代的"天帝观"揭开了传说向历史转化的序幕,也为后代五帝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五行文化与五方观念催生了以太暤、炎帝、黄帝、少暤和颛顼为核心的"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作为五帝,明确其"血缘关系",将他们从传说时代的部族始祖和英雄完全转变成人间圣王,最终完成了五帝系统的定型。  相似文献   

17.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统部落而开国的伟大圣人。古今炎黄子孙对始祖黄帝顶礼膜拜,虔诚至信,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纽带。然而,黄帝其名古今史家众说纷纭。最为有据的当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当代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宗族与农村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和宗族与现代化的宏观思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对学术界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 ,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某些误区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了简要的探讨。我们认为 :当代农村宗族的研究 ,既有实证研究的不足 ,也有多视野、多角度综合研究的缺乏 ,更有漠视处于特定生存环境下的农民政治经济利益诉求的问题 ;研究要继续深入与取得新突破 ,我们应摒弃自我文化优越意识为特征的贵族思维 ,克服“封建宗族论”和农民政治意识落后论等思维惯性 ,正视城乡社会生存方式与社会利益的多元选择 ;把农村宗族的研究和它的利益主体农民紧密相连而不是割裂 ,从而克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宗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