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已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确立,必须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依法治国应以民主为核心,实现民主的法制化与法制的民主化;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现代法律基本精神的完备法律体系,国家应建立一个以程序公正为价取向的司法体制,切实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民群众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主体,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为了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利益主体,要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主体,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主体,要将依法治国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之中,使人民群众成为忠实崇尚、自觉遵守、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体。揭示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逻辑,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运行机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强宪法的实施,必须改进全社会的宪法观念,加强宪法的宣传,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的司法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由于我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宪法观以及宪政所蕴涵的精神与法治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完善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是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这一思想同时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放在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强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本文试从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实践性角度剖析二者的关系,认真领会,落实这一思想,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热点聚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相似文献   

7.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清末、民国宪政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道路.中国宪政建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级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政的首要目标,使中国宪政有了最高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语境下的人权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安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自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的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深刻认识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当前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首先是党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步探索;其次,是党在认真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由“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初步形成的探索;最后,是党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升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从此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1.
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核心要素,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当代的宪政演进之路,其实质是宪法条文在中国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过程;宪法实施,宪法司法化,宪法私法化和违宪审查是中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三个位阶;民主、法治与人权是推行依宪治国乃至依法治国所必须秉持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经历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以政策治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党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承担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以及社会公正的时代重任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了新历史条件下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领导核心、具体方针等内容,凸显出党中央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重视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带入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代,这一时代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回应时代要求,实行课程教育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不仅包括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包括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既是我们党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全新逻辑理路,也是习近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全新选择。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模式,有其内在的逻辑生成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逻辑开点,全面深化改革是其内生动力,党的领导则是其生成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法治在国家领域和国家意义上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沉痛教训、改进理政方式的明智决策。无论是贯穿始终的良法善治、最直接的伦理价值,还是其重要的价值目标,都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身蕴含的价值追求,充分印证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执法严格,公正司法行为,营造守法氛围,是推动法治实践并最大限度发挥法治伦理价值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发展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实施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司法工作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反腐体系;突出实效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注重提升司法队伍的专业化;推进司法行为的公开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依法进行改革;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强化司法权的国家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和谐的语境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对领导干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对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的历史使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法治工作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建设者,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决定》要求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规划了加强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六大任务,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以及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行政执法、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加强法治体系建设、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确保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等各个方面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