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劳伦斯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家。威克利一直是他敬佩的人。他曾对有过婚约的女友杰西提到过威克利:“他是我喜欢的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是那么高雅。他倚着椅子…  相似文献   

2.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  相似文献   

3.
神奇的硬币     
正我的祖父有一枚神奇的硬币,我却没有见过,只是偶尔从父亲口中听到关于这枚硬币的故事。我的父亲说,小时候他很聪明——当然,现在依然聪明——而且很努力。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几乎从来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倒他。可是,在选择读哪所中学的时候,父亲被难住了。他很喜欢沃克中学,他曾经去那所中学参加过篮球比赛,被那里豪华的体育场和高大的树木吸引住了;但他又想去佩里中学读书,因为佩里中学离家近,而且有很多好朋友都选择了那里。父亲考虑了一个多月,直到最后的时刻,他依然没有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47篇短篇小说、4本游记和大量的散文。劳伦斯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于一炉,既具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又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征,其作品多以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与乡村为背景,描绘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人们在精神上、道德上和相互关系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5.
西湖水韵     
正在洱海之源,有个和杭州西湖同名的西湖,位于洱源县右所镇。初次遇见,是在很多年前中学交流学习时,曾在湖边就餐。那一次,我好像只顾享用美酒佳肴而未曾细赏湖边秋色。只记得临走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拽进了这美丽的景色中。催了好多遍才拉齐了流连于景的队伍,第二次到西湖,是从沙溪归来,路过洱源,应同窗好友之邀相聚西湖。农历三月,正值大蒜收获的季节,田间到处是忙于收获的身影。空气中飘散着蒜香,让你不禁想起有蒜相佐的各种美食。譬如,永平黄焖鸡、  相似文献   

6.
两个外婆     
张长 《大理文化》2006,(4):13-15
我有两个外婆。确切地说,一个是我自己的外婆,一个是发妻的外婆。前一个外婆只有童年的印像,后一个外婆则是我在西双版纳工作时和我们共住了好几年。  相似文献   

7.
正比利厄尔大德中学位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这所中学一共有900多名学生。当地有一个名叫"大思想"的公益组织,经常会在达拉斯的普通学校中开展一些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多样性的活动,比利厄尔大德中学也在其中。2017年底,"大思想"公益组织与比利厄尔大德中学合作,举办了一场名叫"和爸爸一起吃早餐"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针对学校里差不多150名左右的11岁—13岁的男孩子。学校要求男孩子们邀请父亲与自己一起来到学校,一  相似文献   

8.
我十三岁时是个很机灵的孩子——一个异常机灵的孩子,我那时这样想。正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为报刊写了点拙劣的东西,然而使我十分意想不到的是这竟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反应很好。事情确实是这样,我也为此感到很自豪。我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并且是个进步的有抱负的学徒。我的  相似文献   

9.
张晓琼 《华夏文化》2009,(3):61-61,60
关于孔子和颜渊的故事最典型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一个是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行为:“贤哉,回也!  相似文献   

10.
留法一年     
我原是北京171中学的学生。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选送到法国交流学习。登上飞机12小时后,我抵巴黎戴高乐机场。我被安排在一个生活宽裕的法国志愿者家中,他们有一套独处且宽敞的住宅。家庭成员由男、女主人和他们住校的一女一子组成。他们全家对我像亲人一样友好。在我即将回国前,女主人动情地说:“你在这里的一年,使我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她的话让我流下了眼泪。至今我仍保持着与法国妈妈的联系。开学第一天,法国妈妈开车送我到校,她将我介绍给校长和班主任。学校全称查理·戴高乐欧洲中学,是以法国前总统查理·戴高乐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是个中国学者,母亲是比利时一个古老家族的后代。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有些中国人把我看作是“混血儿”。在学校里,同学们往往叫我“黄色的杂种”。我的家庭的的确确是个国际大家庭。据最近的统计,我父亲的中国家族有一百零二人;我丈夫的印度家族有四百多人。我没有统计我母亲的比利时家族,因为在1909年母亲嫁给我的中国父亲后,他们对母亲就不友好。当我在比利时上学时,他们认为我是一只从树林里出来的欧亚杂交的猫鼬。我的美国家里有一个十八岁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12.
<正>我还记得我二十多岁三十岁时的生活,那时候我单身,生活在我眼里充满了美好。没有什么能够让我特别焦虑的,如果一定说有的话,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脱单可以算一个。一不小心就跌入了中年的焦虑漩涡,现如今已婚有着两个女儿的我,早已没了过去活在当下的洒脱。我感慨于为啥好人英年早逝,坏人却看着身子骨那么硬朗。怕有病,怕车祸,怕环境污染,怕突然失业,怕孩子出事……不确定的未来,于我,是充满各种恐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世界文化》2003,(3):9-10
不久前,我的一位新近离了婚的男性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有过一个孩子,当然,孩子跟了他的前妻,他正在为自己重新物色一个妻子。一天傍晚熨衣服时,我想到了他。我突然萌发了我自己虽位居妻子之列,但也要找一个妻子的念头。我为什么希望有个妻子呢?我要重返校园,接受教育,以便能够经济独立,自食其力,必要时还能养活那些赖我为生的人。我要找一个有一份工作并愿意送我上学的妻子。在我上学期间我希望有一个能照顾孩子的妻子。我希望有一个能够随时注意与孩子的医生,特别是牙医取得联系的妻子。而且,她还得随时与我自己的医生,特别是牙医保持联…  相似文献   

14.
铸铁棋盘     
很多年了,朋友李君在国道边开了个机动车修理铺。那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附近有一座国营大矿。李君的铺面紧挨着矿上的住宿区,门前有一株浓荫匝地的垂柳,李君热情好客,常以烟茶相待前来小憩的矿工,久之,这里便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正南涧虎街,神秘而富有古意,早有耳闻,渴望邂逅虎街重踏一段茶马古道。又拜读了名作家笔下的虎街,更加向往,萌生前往探访的强烈愿望。一个二十多年前我教过的学生,从事绿化工程,要到无量山镇中学做校园绿化。放假第一天下午,我与一个好友与他们同行而去。从巍山古城出发,路途些许遥远,车在行进,看车窗外延绵起伏的无量山,气势雄奇,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16.
茶事     
我对茶的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奶奶的小罐烤茶。奶奶的土茶罐,和一个大人的手捏起拳头那么大,圆圆的肚子,细腰,口敞开,身上有一个弯弯的如我的手指一般粗的把,口上有一个小嘴。奶奶每天只喝一次茶,那便是在早饭后。在我的家乡,是没  相似文献   

17.
刚刚升入中学,我被编到了108班.开学时,只见满教室的都是陌生的面孔.老师编座位了,我的同桌是个矮矮的胖胖的女同学.从她的衣装上看,土里土气的.当她站起来做自我介绍时,满口的方言,是个十足的"乡巴佬".听了她的自我介绍,我笑了,带着嘲弄的味儿.许多同学窃窃私语,用异样的目光斜视她.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19.
超越恐惧     
正大学毕业前,我一直生活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的居民只有一千来人,但无论是否相识,人人都笑脸相迎,友好相处。大学刚毕业,囊中羞涩的我就带着梦想,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纽约。朋友建议我先去纽瓦克,说那里离纽约不远,是个很有前景的地方。然而,他撒谎了——纽瓦克是我听说的第一个有枪击事件的城市。但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先在纽瓦克找个地方落脚。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月的一个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早晨,有1000多人聚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外,等候着售票处开门售票。其中有些人已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有些人带着睡袋和露营取暖炉头天晚上就来排队了。一位从布鲁克林来的妇女说:“我这辈子真是一直盼着能听一次他的演奏。”如此引人注目的人物是一位74岁的钢琴演奏家,一个备受推崇又颇有争议的人,甚至连他本人都曾这样说:“我都有点害怕我自己了。”当86岁高龄的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于去年11月逝世时,世人都觉得这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历时200年的音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技艺是19世纪的集中体现,而他的钢琴演奏雄踞20世纪乐坛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