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翠平 《文教资料》2013,(31):121-123
作为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完美。作者运用高超的语言和布局艺术,使得整部小说流光溢彩,格外精致。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汗牛充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品评可称作经典。由于创作观和艺术观的相似,纳博科夫对福楼拜颇多溢美之词。其本人精彩的语言也使我们看到了天才对天才的诠释。但这种独特的诠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造成了对文本其他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2.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4,(18):25-27
本文就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一书的评论,结合其他作家李健吾、毛姆等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体验,对纳博科夫的评论进行得失的考量。纳博科夫的得在于对细节的分析、作家之间关系的重视及其原文本和书信的引入,而对作品现实性的否定和思想性的漠视则是其短缺之处。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的态度经历过一个过程,但以反对为主,即使在西林时期表现出的认同中也显现出二人的分歧与差异。前人多对二者的关联、相似进行研究,但事实表明,随着纳博科夫艺术上的成熟,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满越发鲜明,二者在艺术追求、艺术观念上的巨大不同才是导致不满的根本原因。考察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的具体言论,可以探寻出纳博科夫艺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间的分歧,在分歧中能更清晰地勾画纳博科夫的艺术追求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发表后,法国检察署以"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为名将之诉诸法庭,从此掀开了一场文学与法律的紧张博弈。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透视《包法利夫人》诉讼案,可以发现文学场与法律场的纠葛其实是权力领域内部斗争的极端化形式。面对政治场与法律场的强势挤压,福楼拜积极自救,动用家族和社会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来博取文化资本,使得法庭做出了原则性让步,福楼拜被宣布无罪。胜讼后的福楼拜及其盟友进行积极的占位,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推动了文学场的自主化,并获得了独立于政治场和经济场的文化资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受支配的地位,使文学场与法律场之间达成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声称以“艺术”为护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曾执教于美国多所名校,讲授文学经典,揭橥创作奥秘,体验阅读与批评带来的“审美狂喜”,其批评手法独具一格。本文拟从《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入手,着眼于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若干关键词,以便清晰地勾勒出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总体图景。  相似文献   

8.
英国与法国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艺术上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运用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文学批评理论,以中法两部以女性为聚焦点的小说《简·爱》和《包法利夫人》的对比为例,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挖掘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生活经历、性格形成,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包法利夫人》和其他作品的写作。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1):31-34
押吉诃德原则是塞万提斯在其《堂吉诃德》中发现的描写幻灭的技巧,哈·列文总结这一基本程序及其更为广泛的运用并正式称之为吉诃德原则。探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这一原则的使用,揭示其主题:主人公在虚无中追求人生存的意义、追求终极心灵世界的幻想与鄙俗、暗淡、自我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探究其幻想破灭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体现在其"文学如游戏"的创作理念上。在他看来,文学与游戏具备共同的属性:虚构性和娱乐性;文学是一个魔法世界,作家是一个高明的魔法师,设计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游戏倾向,弥漫着一股戏谑的气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魔幻色彩。小说《普宁》无论是在游戏场景的描写、文字游戏的把玩、戏仿的运用,还是在叙事手法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是对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它为福楼拜带来了举世的功名。在小说中,福楼拜有意识地选择有限的叙述视角,最大限度地减少作者在作品中的痕迹,不再像以往的作家,以上帝之势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一创作原则,将文学带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析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偏激、虚荣的浪漫爱情生活而债务缠身,最后因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并探析爱玛的悲剧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相似文献   

17.
房丽娜 《考试周刊》2011,(60):22-23
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本文通过该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特征、创新性的描写独特的叙事技巧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从而证明了《包法利夫人》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20.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