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2.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前后共出第一至第六十号的四开报章《文艺新闻》,其后期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1932年3月28日出版的《文艺新闻》第三版“文艺战线”有两条消息,第二条题为《文学——大众化》。细读这条消息全文,题目中的“文学”其实是一份杂志的名称。这条消息的全文是:“最近闻有新进作家多人,组织一文学杂志社,将出版半月刊一种,定名为《文学》。性质转载理论文字,提出文艺运动上的种种新问题,尤其注重‘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第一期现已付印,一星期内即可出版。”  相似文献   

4.
我在讲《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关于“读书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是分两层意思说的:第一层讲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第二层是讲不要专看文学书。而第二层又分别讲了要了解科学常识和看看世界旅行记。这种意见跟参考书,跟后面一篇课文《读书笔记》的内容都不相同。我请这个学生讲出理由来,他说:“课文第三段开头有个‘其次’,就是第二的意思。如果说读书讲了三层意思,那么第三自然段讲的“看看世界旅行记”应是第三层,那就要用‘再次’。很显然,这个‘其次’是第二层意思‘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当中的第二点。”  相似文献   

5.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7.
“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老师,我发现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这是我在讲授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课堂中传出的声音。闻声看去,我不由一愣,原来是课堂中不愿多说话,但是很聪明的小柯心。只见她左手指着课文第2自然段说“:文中写‘原来有一丛野蔷薇’,可我发现课文插图中只画了两棵野蔷薇,那就不应该用‘一丛’。”小柯心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同学们纷纷去看书。难道书中真的错了吗?结果我们看到的和小柯心说的一样。此时我就赶紧引导学生一起查“丛”字的含义。字典中说“:‘丛’,聚集,许多事凑在一起。”显然书中文和图有不相配…  相似文献   

8.
看新娘子     
习作内容: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与撸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里面"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习作指导:1.本次习作要求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象声词叙述一件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一、“……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高中语文第三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注释《文艺新闻》时说:“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周刊。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创刊,同年五月起接受‘左联’的领导。”如此说来,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刊登在《文艺新闻》上的时间应为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五日,而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却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至八日,试问:鲁迅先生又从何处引到林莽先生的话?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有关专家,得知《文艺新闻》是一九三一年三月在上海创刊的一个文艺周刊。创刊后就接受“左联”的领导。刊物注意对进步文艺运动的报道和对反动文艺思想的批判。一九三二年六月因国民党反动派查禁而停刊,共出刊六十期。可见课本将《文艺新闻》创刊时间注释为“一九三三年”是错误的,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11.
《渡船》一课即将结束,一个同学突然发问:老师,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渡船”做题目?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去想想。有个同学回答:因为这件事在渡船上发生的,所以用渡船做  相似文献   

12.
正有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难上,一些思路相对比较清晰的课文还好说,一旦遇上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散的课文,简直无从下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也颇有感触:"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会对语文课感到为难,即便是特级教师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中有《“物”作“人”讲》一文,连引了38例,用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要是南方)的文献里,常把“物”字作“人”讲,[1]这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该文最后一段说:“这个‘物’字或者泛指众人,或者总指一切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书》卷62载司马迁搬任安书》,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之语,这个‘物’只能是指人而不是指物,但是颜师古等人对这个‘物’字没有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也没有注。上面所引例句,时代最早的是记录西晋人的话,离开了司马迁的时代,至少有三个多世纪。这一…  相似文献   

14.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  相似文献   

15.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微格情境学习完《杏儿熟了》一课,周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向奶奶学习什么?谁先说?”学生们纷纷举手。一生:“这篇课文写了‘我’儿时的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师:“这件事说明奶奶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一生:“说明奶奶很善良。”一生:“说明奶奶能想着别人,有酒愿意让大家喝,有果子让大家吃。”一生:“老师,我补充。奶奶感到有果子让大家吃才香。”一生:“说明奶奶有福让大家享的品质。”师:“还说明奶奶什么精神?”一生:“还说明奶奶有什么好事都能想着大家的精…  相似文献   

18.
作文范围针对某件事淡一点看法。作文要求用事实和道理证明看法、主张参考题目 1、就班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对××事的看法》《由××事想到的》《小事不小》等作题目。 2、《青年报》刊登了王岚同学的一封信,信中问“管这件闲事对不对”?请你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这封信的摘录: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几个男孩用毛毛虫去吓唬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我上前用身子护着小姑娘。他们见我是女孩好欺负,就说:“多管闲事!”当我正要去夺男孩手中的毛毛虫时,不料,另一个男孩扔起一块小石头,把我的前额打得鲜血直流。从此,我的前额留下一块伤痕。有的人责怪我自讨苦吃,不该去管那闲事。我想问,这件事我做得对不对? 训练提要本单元课文均为议论文。结合课文学习,训练学生学会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是本单元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这种作文主要是针对某一件事,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种思想言论(或者针对所提供的事实材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临近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我国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比北大荒好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首先肯定她提得好,而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同学们开始认真读课文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北大荒很可爱,作者也陶醉在北大荒的美景之中,这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但要说哪儿也比不上,这有点夸张,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就比它美!”这个学生一回答完,引得班中好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多么聪明善思的学生!他们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真…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会摇尾巴的狼》。刚刚激趣揭题,邸艳楠同学便大声喊了一句:“老师,我们要分角色表演!”她这一喊不打紧,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震耳的齐喊:“表演!分角色表演!”“这……真是‘惯坏’这群孩子了。”我禁不住有些犹豫:“以往都是先理解、学透课文后再分角色表演。现在连‘检查预习’都没完成,怎么表演呢?”可望着大家那渴盼的眼神,瞧着同学们那一脸的热情,我又怎能陡然泼一盆冷水呢?“唉,要不就‘浪费’3分钟,权作检查预习吧!”被举荐的张行和邸艳楠同学终于表演完了。说实在的,实在不敢说好———甭说平时把课文读得滚瓜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