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5—11世纪西欧封建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重新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中心的封建教权与西欧新生的封建政权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同时教权的确立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剑论"是中古西欧罗马教会所提出并主导的一种神学政治理论。在教皇格拉西乌斯一世"教权与俗权"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双剑论"在中世纪中期被正式提出。到中古盛期教俗相争,"双剑论"经重新诠释实现勃兴,教义诠释者赋予了其崭新内涵,意在提升教皇权威,树立教权高于俗权的权力地位。进入14世纪以后,伴随教会势力的下降与西欧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教俗权能逐步分离,"双剑论"饱受批判,最终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3.
自君士坦丁一世始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国教地位,随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基督教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力图摆脱皇权的控制,帝国皇帝们的“至尊权”受到了教会的侵害,君权与教权之间产生了矛盾,自五世纪始,君权与教权之争愈演愈烈,到八至九世纪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破坏圣像运动.结果是在政治上强化了中央集权,明确了皇权对教会的控制;经济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教会的土地大多落入军事贵族之手,促进了新兴封建主阶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西欧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政教关系相当复杂。至中世纪中期,政教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9世纪教权依附俗权的阶段,9-11世纪教权超越俗权的阶段,11世纪末到13世纪是天主教势力逐渐强大的时期,13世纪达到极盛,罗马教是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①的地位。中世纪中期教极为什么迅速膨胀。形成唯我独尊的局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初浅探讨。’‘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F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  相似文献   

5.
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产生以后发展异常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罗马帝国早期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罗马的一般性宗教政策具有"宽容"的特征,-帝国早期延续了这种宗教宽容政策,对早期基督教的政策也以宽容为主,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对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进行保护.在这样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基督教得以稳步发展,为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基督教思想融入了罗马婚姻制度中,改造了罗马婚姻观,使婚姻建立的基础从延续家族宗祀演变为情爱。与此相应,罗马结婚制度、离婚和再婚制度都因基督教婚姻伦理观的影响发生着变革。然而,由于罗马皇帝在采信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保留了罗马传统习俗,加之基督教会从属于罗马帝国,因而基督教只能影响婚姻制度某些部分,而不可能使之基督教化。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成因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权与教权关系,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认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成因主要有:天主教会发展为西欧封建社会最富有的封建领主,是实现神权统治的根本原因;王权衰微和封建割据有利于天主教会不断强固自身的社会威望和政治地位;垄断意识形态领域,有效限定了民众的信仰追求和行为规范,教会自身严密的组织系统,在中世纪前期,起到了世俗王权和国家政府难以起到的组织纪律和权力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欧中世纪时期是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西欧封建贵族主要是以骑士作为主导,骑士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贵族.骑士阶层的形成不仅代表着日耳曼部落的逐渐封建化,而且也代表着基督教会权力的发展和扩张.通过考察中世纪基督教会在骑士贵族的形成中的作用,可以清晰地了解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会的作用如何融合,并最终促成具有特色的西欧封建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尖锐对立(至少在当时不是这样),而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统治集团为了缓和社会危机、解决矛盾和消弭混乱的具体手段,以其达到增强教廷威信、驾驭世俗王权、建立基督教一统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亲自主持召开著名的尼西亚会议。此后基督教实际上获得国教地位,对拜占庭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分裂,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今天通过观察拜占庭古物,不难了解当时的宗教生活。 (1)“圣诞”牙雕此图为12世纪作品,它以耶稣降生于马厩、三五朝圣、基督受洗等圣经故事为题材。圣母玛丽亚被置于整个画图中心,表明东正教对圣母的崇拜。右上角文字为“圣诞”。(现存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下层人民中,在早期罗马帝国,基督教是不合法的,罗马统治者对之进行残酷的镇压。但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基督教广为帝国境内人们所接受。公元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尔后进一步蜕变为奴隶主阶级的御用工具,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是如何由一个不为统治阶级容忍的宗教,发展成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思想僵化呆滞、文化愚昧保守的状态。整个西欧社会就像是茫茫的大漠,没有一点绿意,没有一线生机。这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期大致同时的隋唐宋元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局面形成强烈反差。那么,什么原因造成西欧的文化荒漠呢?简单地说,这是基督教会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恶果。(一)垄断文化教育。中世纪时,西欧在政治上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支配地位,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使整个封建西欧结成了一个强大体系。教会利用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自…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是在巴勒斯坦创立,在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会于1054年分为两个教派。以罗马主教为中心的一派自称“公教”,因《史记》上有“天主”一词,我国译为“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主教为首的一支,自称为“正教”,我国译为“东正教”。1517年宗教改革后新起的新教,原名“抗议教”,天主教称其为“誓反教”,其中国信徒自称为“更正教”,俗称为基督教或耶苏教。译名的不统一,造成三派名称的混乱。今为行文方便计,称罗马教派为天主教,译君士坦丁堡派为东正  相似文献   

15.
五至十五世纪西欧的封建政权和教会傅际红中古时期西欧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伴随着政治动乱和蛮族入侵完成的。所以,在奴隶制解体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原始宗教也走到了它的尽头而代之以基督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  相似文献   

16.
权力与权利是西欧中世纪社会中两个相互依存且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权力与权利在君权与教权争夺基督教世界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一再地被强调,并因此兴起了对罗马法的研究.确立了法律的权威。西欧中世纪社会各个阶层的权利源自采邑制度,各种不同的权利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各个社会阶层在维护已经获得权利的斗争中提出了参与的要求,以限制专制王权,由此在中世纪的晚期产生了议会制政体。  相似文献   

17.
黄瑞玲 《考试周刊》2011,(35):32-33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但其中的制度和关系不可忽视。西欧的封建土地制度实际上是私有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使封土基本固定,并逐渐发展为封土世袭,步入成熟的封建主义状态。与采邑制紧密联系之下,在契约基础上的封君封臣关系渐渐成为维系西欧各国政治统治的重要支柱;从中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基督教宗教思想的庇护下也建立起来。但是,这些制度并未能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除英国外,西欧其他国家多是处于权力松散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西欧封建制度起源于罗马奴隶主庄园中的封建因素的发展——封建的土地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保护关系、依附关系的发展.一种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耳曼人社会制度的传统——如民众大会,国王的选举,隶属关系等等.如果具体分析西欧各地区封建过程中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土地关系变化的情况,将有助于对这个问题讨论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历史时代 ,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在教权和俗权长期的相互摩擦和冲突中 ,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彼此较量、相互磨合 ,以致最后融合起来 ,构成了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过程。可以说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是这种初步融合了的文化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合乎逻辑的展开。因此 ,弄清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征既有利于我们管窥中世纪政治文化演进的路径 ,也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思想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世纪教、俗关…  相似文献   

20.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