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已有46周年,经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发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成绩斐然.目前学术界主要倾向认为这是一处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即斟(寻阝).在过去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近年又有新的很重要的发现,如发现和发掘多座宫殿基址,宫城城墙和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等.并在3号宫殿基址院落内发现成组的贵族墓,特别是在02M3的随葬品中,有一条罕见的身长64.5厘米用绿松石摆塑的龙和一个铜铃.给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寻阝),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2.
略论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巳有46周年,经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发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成绩斐然。目前学术界主要倾向认为这是一处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即斟鄩。在过去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近年又有新的很重要的发现。如发现和发掘多座宫殿基址,宫城城墙和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等。并在3号宫殿基址院落内发现成组的贵族墓,特别是在02M3的随葬品中,有一条罕见的身长64.5厘米用绿松石摆塑的龙和一个铜铃。给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3.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显示了夏都斟鄩的兴衰过程:从最初的一个普通的人群聚落,到夏王朝迁都于此而逐步繁荣起来。王都斟鄩城的规划布局,是经过精心规谋和策划的,它开创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二里头遗址作为当时王都的时空,应从二期算起到四期中的商汤灭夏为止,中间失去王都地位的空当时间除外,可能有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4.
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多数专家近日达成共识,河南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的国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二里头已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帝王都城遗址,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  相似文献   

5.
高红商代夯土基址从24个入围的重要考古发现中胜出,被评为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基址的发现,凝聚了几代考古人的心血,基址的发掘得到国家文物局、省、市、县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遗址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终将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6.
高红商代夯土基址从24个入围的重要考古发现中胜出,被评为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基址的发现,凝聚了几代考古人的心血,基址的发掘得到国家文物局、省、市、县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遗址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终将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西部,中部及山西南部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重点发掘地之一。此处考古地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相似文献   

8.
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的主要特征是底部中心有圆孔,内部中空。有关其性质和使用方法学术界长期无定论。通过与其他遗址出土的类似器物的比较分析,结合出土地点、材质、年代、纹饰等因素,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在二里头遗址陶器类别中规格较高,当为二里头文化时期高等级贵族所使用的祭祀或礼仪用器。  相似文献   

9.
早在夏代的初期,已经出现了铜器的铸造。根据对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发掘所发现的夏代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了礼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和装饰器等五大类型,并且有出土于贵族墓,主要是礼器和兵器,造型简单等特点。夏代青铜器铸造手工业作坊遗址和青铜器的出现是当时社会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也证明夏代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0.
周原遗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的形制与《易经》丰卦卦象及阴阳八卦之象数吻合。本文通过对古人“现象制器”思想的探讨,对丰卦卦象、卦辞本义的求索,认为风雏甲址系周人取法于丰卦卦象所致,它是周人的宗庙而非宫殿或贵族宅院基址。周人的宗庙基址取象于丰卦卦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农业民族,周人祈求通过观天知天,掌控天文、气象从而达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国泰民安的愿望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传出商丘地区的铜爵,是一九六四年天津市文化局的同志在《文物》月刊上首先发表的。这是一件没有纹饰的素爵,胎薄器轻,当时未能引起多少注意。到了一九七五年以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陆续发现类似的铜爵,这件爵才得到普遍的重视。大家知道,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雍城考古     
秦公一号大墓以及正在发掘中的秦雍城宫殿和宗庙遗址,是近几年雍城考古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大发现,人们称之为多层次的“立体考古”.随着发掘材料的陆续公布,雍城考古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离西安市约一百五十公里.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三百八十三年)迁都栎阳止,秦国共有二十个国君享国于雍城,历时二百九十四年.后来,随着统  相似文献   

13.
朱兴国 《学与玩》2023,(1):44-45
<正>博物馆名称:二里头夏都遗迹博物馆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一句话介绍:该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依托二里头遗址而建,其年代为距今3 800~3 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2002年夏天,一条“绿松石龙”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横空出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3 7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这条“龙”一直被封存在久远的中原王朝最繁华的故城之下,陪伴着它身份不凡的主人。一些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南京东郊钟山南麓勘察发掘的明东陵,将成为这个市第一座帝王陵遗址公园。 明东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去年4月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东相继勘探发现明东陵前门基址、排水设施以及门殿月台基址等多处遗址。为妥善保护600多年前的这一帝王陵寝,中山陵园管理局决定在此兴建明东陵遗址公园。 据介绍,明东陵遗址公园的建设工程主要是对神道、陵门、享殿前门、丹墀、享殿、寝园、排水设施、宝顶等珍贵文物遗存进行保护。目前,神道、陵门和享殿前门的环境整治工程已完成并对外开放,其它遗存的保护工程正在…  相似文献   

15.
李伯谦 《科技文萃》2001,(2):158-159
对古史年代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若从西汉刘歆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有关夏商周三代年代的研究,一直是古史年代研究的重点,先后提出过不少三代年表,对夏商周时期重大事件发生之年也作出过种种推断。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手段的落后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始终未能取得突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经过两百多人五年的努力,对夏商周年代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对西周和商后期提出了比较准确的年代,对商前期和夏代建立了基本的年代框架,并依此提出了新的夏商周年表。毫无疑问,该年表的提出,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 新的夏商周年表,是多学科协作研究成果的结晶,考古学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参与学科,根据有关夏商周时期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建立的夏商周考古分期标尺,以及通过按期别和单位采集的系列含碳标本14C测定拟合结果建立的夏商周14C年代框架,是新的夏商周年表得以提出的基础,是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这是以往任何三代年表都缺乏的。 围绕“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的目标,根据拟定的课题,自1996年“工程”启动以来,先后组织了对17个遗址新的发掘,这17个遗址是: 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陕西西安丰、镐遗址,陕西周原遗址,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陕西歧山王家嘴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河南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禹县瓦店遗址。 新的发掘,填补了夏商周文化谱系中的缺环。例如对琉璃河西周燕都居址的发掘,找到了西周中期的遗存,第一次将居址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对安阳花园庄、邢台东先贤的发掘,找到了商代前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文化一期的遗存。对新砦遗址的发掘,再次确认了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期的新砦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宫殿是成就最高的唐代建筑,行宫亦是唐代宫殿建筑,其规模宏大,成就非凡,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建筑文化艺术。以考古发现的唐代行宫遗存为中心进行考察,使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建筑风貌的一端。因山借水、因地制宜是唐代行宫建筑在布局规划上的突出特点;保存完好的九成宫37号宫殿建筑基址带擎檐柱宫殿建筑布局在唐代建筑中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唐宫苑建筑的空白;行宫建筑的基本形制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雄浑质朴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三座店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北的阴河左岸,分布在一座山包的顶部及南坡,由大小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总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包括大城的绝大部分和小城的全部。清理出石砌圆形建筑基址65座、窖坑49座,以及规模巨大的城墙及其马面等遗迹。  相似文献   

18.
近日 ,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村周围 ,发现一座迄今所知中原地区面积最大、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龙山时期的城址。这座城址规模宏大 ,墙高沟深 ,气势雄伟 ,属一组龙山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古城。该城址西北较高 ,东南原为低洼地带 ,筑城时为了扩大面积 ,不惜大量人力物力 ,垫土夯筑东墙和南墙东段墙基 ,所以东城墙基和南城墙基深达 10米左右 ,基宽少则 60余米 ,多则 10 0米以上 ,加上地上高大的城墙 ,其工程之大 ,在我国早期筑城史上是罕见的。目前 ,经钻探和试掘不仅查清了遗址范围 ,同时清理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社会到殷代已经进入奴隶制的阶段。这方面文献上的材料不多,下面所述,主要是依据地下发掘所得的遗物遗址和甲骨卜辞,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说明殷商时期基本的生产关系。自1928年以来河南小屯殷墟的发掘和从1953年起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使我们知道了商代的宫殿和陵墓的建筑和商代青铜器的制作,规模宏伟,而且精美绝伦。可见当时工匠劳动者们所掌握的高度技术,已  相似文献   

20.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56年、1958年浙江省文管会、省博物馆两次考古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考古发掘有诸多重大收获,尤以出土的丝麻织品、植物种子和木桨等重要遗物为中外所瞩目。而该遗址的发现比发掘时间早二十多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分册中虽有该遗址于“1934年发现”之说明,却未提及谁是第一个发现者。诚然,钱山漾遗址的发现,无疑是对我国考古事业的一大贡献,而钱山漾遗址考古第一人慎微之先生理当载入史册。因参加编志工作,有机会查阅了镇老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