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百精  杨奕 《现代传播》2013,35(1):38-44
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商业利益集团和文化族群越来越自觉地通过公关论述自身的合法性,以之为利益和价值表达的手段,而公关自身的道德合法性却始终被认为是可疑的和不牢固的。本文在考察20世纪社会思想史的基础上描绘现代公关史,进而在现代公关史图景中清理其伦理史纲。本文提出,进步主义与居间协商、实用主义与社会责任、社群主义与对话转向构成了现代公关伦理的逻辑和历史框架。最后,本文总结并发展了对话主义公关伦理,认为公关即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规程化的对话:在事实层面,对话促进信息传播和利益互惠;在价值层面,对话推动信任生产和意义分享。  相似文献   

2.
对话公关理论强调组织和公众通过平等对话构建良好关系。本文从对话公关的视角审视政务微博的对话缺陷与可行性,提出政务微博应从革新理念、深谙功能、主动发声三方面进行创新转向,促进政府和公众构建和维护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话公关理论强调组织和公众通过平等对话构建良好关系.本文从对话公关的视角审视政务微博的对话缺陷与可行性,提出政务微博应从革新理念、深谙功能、主动发声三方面进行创新转向,促进政府和公众构建和维护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府网站在传播政府政策,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话公关的视角对政府网站进行研究,选取保定市政府部门网站进行内容分析,探究政府网站对话公关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从而提升政府网站的对话公关效果,促进政府和公众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5.
职场观察类综艺作为一种新兴综艺节目类型已展现出回归理性思考、与观众进行现实性对话之势。本文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从“对话理论”出发,以《跃上高阶职场》为例,分析当下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与观众作为对话主体的对话模式、现状、效果及影响,检视对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双主体间如何在对等关系基础上达成现实议题的对话交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无话可对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二套改版后推出的新节目。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话”的解释是这样的:1.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主要是指人物的对白),《对话》显然不是这个意思;2.是指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与谈判,与(《对话》有点沾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话”是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或几个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谈话。如果没有不同的观点谈话,就不应该叫对话,而应该是“聊天”或“侃大山”。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三十年延展出三条主线:持续的理论引进与观念启蒙,构建中国特色公关理论体系,学术范式创新。与此相应,中国公关理论建设重点处理了中外公关理论、公关理论与实践、公关理论新旧范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清理、总结了中国公关理论建设的这三条主线、三重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封惟仪 《今传媒》2022,(9):63-67
《斯文江南》以多元“对话”方式创新节目内容和表演方式,由主体间的交流意识过渡到平等与自由的“对话”关系,并借助场景化、影像化的专业手法,搭建“对话”空间,将含蓄的情感视觉化,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鉴赏模式。本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以“对话”构成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斯文江南》,解构节目中多主体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倪国苏 《大观周刊》2012,(41):281-281
“对话教学”是当今课改的热点和亮点,它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而“师生对话”贯穿始终,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良好的师生对话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站     
《左公关 右广告》;《唐骏模式》;《求医不如求己3》;《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明朝那些事儿(陆)》  相似文献   

11.
12.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传播范式由去公共性突出极化的对立冲突范式向动员公众参与的解释协商范式的转换,实质是强调传播由冲突转为建构。公共争议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透过协商与对话,释放公共争议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面向,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增加公共争议透过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调试与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The Talking Difference Portable Studio from the Immigration Museum in Melbourne, Australia provides a unique example of an installation that facilitates intercultural dialogue beyond the walls of the museum. The Studio is a custom‐designed digital interactive that tours public libraries, schools, and community centers, encouraging participants to engage with one another's ideas about rac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y creating and responding to video questions. This essay appl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formed by dialogic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ntercultural and museum studies to examine digital content produced in the Studio.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thematic consistency in content produced across a diverse range of touring locations. While responses vary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demonstrate critical engagement, the project affords participants a sense of ownership over their represent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generally support a broadly conceived openness to cultural difference. 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furthers a promising form of intercultural dialogue.  相似文献   

14.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3):379-397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es is one of the foci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Difference is often viewed as a problematic source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Dialogic scholarship is extensive in inter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alogic approach has not yet been explicitly explored. Based on the dialogic theories of Buber, Levinas, and Bakhti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be intercultural is to be dialogic, to celebrate difference, otherness, and plurality.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 critical dialog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values both the grand narratives about intercultural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local meanings of situated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competing discourses.  相似文献   

15.
论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关人员开展的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会导致特定媒体伦理失范现象发生。媒体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以公关人员与媒体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相关现象进行了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试图对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及其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与新图书馆运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行知的实用主义知识论、工具主义的图书论是新图书馆运动的学理资源。他认为图书馆的生命在于为民众教育服务。他为创设中华图书馆协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领导创办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教育图书馆;发展了"平民读书处"这种重要的民众教育形式,对图书馆开展民众辅导具有很大启发作用。陶行知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活动证明他是新图书馆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现状和问题以及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公共关系策略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2008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情况,选择其中较为新鲜的话题、观点进行阐述。内容涉及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现实问题研究主要讨论了国家层面的传媒公关、国家信息公开政策,以及对公共关系学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档案知识观理论取向,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以后保管模式为代表的理论成果和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认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范式在国内已经形成,其具有重视档案资源的组织开发和档案知识服务以及档案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等特征,未来该理论范式将向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智慧管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图书馆学范式的当代转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运用科学研究活动中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有关理论,阐述图书馆学范式为什么要转换、如何转换和转换到什么上面去 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