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维度的视野、整合多尺度的城市野境、营造多场景的城市空间,以期为城市野境的保护利用、公园城市的实践优化提供新思路,构建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张雪蓉  李海云 《职业圈》2007,(4S):147-148
实现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造成的。要实现教育公平,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文章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通过对基础教育属性的分析,探讨了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国内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领域高光聚焦公园城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了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巨系统。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对当前公园城市的建设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再思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提出当前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升级与发展,也是系统的、复杂的、缜密的城市建设策略体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没有完型的动态过程;决定山水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生态环境,更在于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相同的建设目标,却没有、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9.
口袋公园是城市微更新的有效实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类型、功能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口袋公园建设为实际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长沙县口袋公园建设情况,提出长沙县口袋公园建设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精设计为人民的突出优势,但仍存在口袋公园类型不够丰富、功能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并提出4条相关建议: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精准聚焦公园主题;丰富互动性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契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存在理念宣传不足、市民参与度低、城市公园管理不畅、社会力量整合困难等现实困境,借鉴地方依恋理论阐释城市公园建设中空间感知基点改变、地方记忆破坏、人口流动频繁易诱发市民地方依恋弱化,进而导致市民参与缺乏内源驱力。对此,建议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市民群体地方依恋情结的保护与深化,通过在城市层面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在公园层面多措并举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在市民层面培育地方性知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关键要素协同共融的“三位一体”公园城市建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城市的主题公园化和主题公园的城市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是如何融合共生的。结论如下:(1)主题公园的行业创新及其对"主题环境"的空间使用原理探索,激发了当代城市空间的主题公园化进程。(2)主题公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能够破局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年兴,二年盛,三年衰,四年败"短生命周期现象。(3)常州中华恐龙园的主题塑造及其"馆-园-城-基地"渐进成长模式具有案例启示意义。(4)主题公园行业仍然是朝阳产业,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2.
韩忠 《中国名城》2020,(2):41-47
河湖长制等制度创新使我国河湖保护治理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参与河湖共治共享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障。大冶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作为鄂东南首家民间环保组织,通过双轨制项目化倡导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联合地方媒体进行河湖环境舆论监督,协助河湖长制办公室共同进行河湖治理,助推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参与城乡规划谋求源头防治,搭建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对话合作平台,深度参与大冶当地的河湖共治共享,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一方面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新制度环境作为外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依赖于建立在组织结构合理、社会关系广泛、专业能力突出等基础上的内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