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天,我和儿子琛琛刚刚吃完晚饭,爷爷、奶奶便来看宝贝孙子了。爷爷问:“琛琛,你今天在幼儿园淘气了没有?”琛琛歪着脑袋说:“没有。我班谢俊小朋友罚站了,他‘没治了’。”爷爷、奶奶听了他的话,都很吃惊。我问:“谁说他‘没治了’?”“老师说的。”爷爷当着我这个幼儿园教师的面说:“你们当老师的怎么可以这样不喜欢顽皮的孩子!”奶奶也说:“现在就‘没治了’,那以后上中班、大班、小学怎么办呢?”老人的这一席话,对我有很大触动。的确,有的幼儿园教师(包括我在内)往往对一些顽皮、不听话的孩子,总感到有点头痛,态度比较冷淡,有的甚至于会说出“没治了”之类的  相似文献   

2.
石墨清风 《家长》2013,(Z1):22-24
家长和孩子开玩笑,要掌握好尺度,不光自己知道是玩笑,也要让孩子识别出来,彼此用温情和善意回应对方。一天,同事小张跟我说:"早上上学的路上,我问儿子‘:你们在学校是不是用温水洗手啊?’他拖着声音回答:‘不是,是冷水。’看着他伸着舌头坏笑的表情,我估计他说谎,又问‘:真的是冷水?’他还是笑着说‘:真的是冷水。‘’那我去问问老师。’  相似文献   

3.
由于职业习惯,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谈天,交谈的过程中常常听到孩子们谈论自己的老师。说到自己喜爱的老师,孩子的脸上荡漾着笑容和自豪的神情;说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孩子的脸则是一种不屑和无奈的神情。问其原因,孩子说:“我们有时候犯些小错误老师就骂。‘死皮子’、‘不要脸’、‘什么东西’……上课有时回答不上来老师的提问,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我们。我们特恨这样的老师,上这样老师的课我们就发愁,这样的老师我们就不想让他教我们……”小学生,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作为教师,你是否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一整天都在学校学…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小学,常常教育家长怎样对孩子说话,比如,学校告诉家长:“孩子的美术作品不够好,你不能说‘你画坏了’,而要说:‘你想想,是不是还能改进些?’而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时,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永远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学校的老师说:“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法对待孩子,他将来也会以正面的方式对待别人。相反的,如果他从小接触的  相似文献   

5.
干孩子     
讲一个15年前的故事。“妈妈,我今天认了一个干妈妈!就是我们的张老师!”儿子一出学校门口就冲他母亲高兴地嚷。“你说什么呀?你那么淘气?她怎么会认你做干孩子?”母亲说。“认了!她确实认了我了!刚才我们在做作业,张老师表扬李红贤时这样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若有一个像李红贤这么聪明可爱的女儿,该多好啊!’于是班长周侨说:‘老师你这么喜欢她,不如认她为干女儿?’我们都笑了。老师又说:‘可是,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可爱,我要是认了56个干孩子,哪有那么多钱养啊?’我们笑得更厉害了。这时候黄华说:‘老师,你连黄国恒也要认吗?他成绩那么差…  相似文献   

6.
孩子放学回家,绘声绘色地说:“妈妈.上午语文课,老师拿出几张北京风景画,我一下子回答出是‘天坛’,‘圆明园’。老师指着‘圆明园’的断壁问我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同学们议论起来,说是被日本人烧了。我举手说,不是,在清朝时候,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抢了贺明园的财宝,放火烧了圆明园。这是火烧后的残垣断壁。老师微笑着,表扬我回答准确完整。老师还说,你妈带你到北京旅游,钱没白花。”  相似文献   

7.
<正>下课了,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我收拾好讲桌上的物品,正准备离开教室。这时,冉冉来到我的身边,扬起头问我:"老师,‘一锥子扎不出血’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是听谁说的?"我追问。"上XX课的时候,老师提问我,我站起来还没回答问题,XX老师就让我坐下了,说我是‘一锥子扎不出血’的孩子。"面对眼前这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我该怎样向她解释XX老师说出的这句"含义深刻"的话?我迟疑了一下,  相似文献   

8.
小女儿四岁了,新转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幼儿园。 一天晚上,她对我说:“妈妈,今天老师扫地的时候,我对老师说:‘老师,我帮你扫吧!’老师说:‘琦琦真是好孩子’”。我  相似文献   

9.
顾连梅 《家长》2015,(3):21-22
家长应该站在孩子发展的高度,强化孩子的行动力,引导孩子做那些不敢做、不愿做、不易做的事情,在具体行动中发展孩子的行动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晓月是班里最早报到的学生,她的母亲陪着一起来的。一见面,晓月的妈妈就说:"老师,晓月小学时贪玩儿,不知道努力,经过‘小升初’,她懂  相似文献   

10.
莫怪孩子     
近来由所谓‘追星族’、‘发烧友’引起的一个话题,就是时常听到有人说有些青少年学生,因为迷恋港台‘歌星’,而不懂应懂的常识。比如问他们:你最崇拜的是哪些人,很多孩子都回答是某某‘歌星’,而对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皮”孩子叫沈从文。小时候,他非常喜欢逃学去玩儿。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又逃学了,他的老师毛先生非常生气,毛老师令他在校园里的一棵楠木树下罚站。沈从文毫不在乎地来到树下,罚站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远远着着小从文,毛老师有些焦急,但听惯了批评之声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2.
主持:杨波读者询问“我儿子4岁,很喜欢告状,有时,朋友难得一聚,想好好聊聊,可儿子不断地来‘告状’,诉说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也很会‘告状’,我觉得一个爱告状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我该怎样纠正儿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相似文献   

13.
李镇西 《班主任》2012,(9):65-66
正在腾讯微博上看到一个老师写道:"我很不喜欢听到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是‘爱孩子',我觉得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最后只剩下爱时,这个老师是无比可怜的,因为,孩子到学校来,不只是让老师爱的,更是为了变得聪明的。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是任何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更何况老师。不要把爱孩子当成一块遮羞布。"当时我正忙着出去,但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曾登过一篇题为“12岁生命凋谢的警示:顾及孩子的‘现在’”的文章。一个只有12岁的小姑娘因“压力太大了”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文中所说:“现实就是这样,人们都把眼光放到了孩子的‘将来’,却偏偏没有顾及孩子的‘现在’。”美好的将来的确很诱人,但如果没有了现在,还侈谈什么将来呢?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是目前不少孩子的现状。我们特邀夏冰老师写了这篇文章,同时摘发了《对孩子进行生死观教育刻不容缓》一文.希望能给广大家长朋友一点启示。——编者  相似文献   

15.
越教越糊涂     
《新作文》2007,(12)
小楼的妈妈说:"老师,您找我有事吗?"老师说:"是的,您孩子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到现在连‘声母’‘韵母’都不知道。"小楼的妈妈说:"孩子啊,你怎么这么笨呢?妈妈不就是你的‘生母’,我在生你之前,不就  相似文献   

16.
儿童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早期的阅读受到了家长和老师越来越多的关注。绘本图书中为了适应孩子的阅读特点,常常将各种小动物和植物拟人化,画面简单生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极其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为孩子开启阅读和交流之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徐素霞曾说:"理想的儿童读物,不仅让孩子享受‘视觉口香糖’的趣味,也具备食用‘健素糖’的益身效果。"鉴于绘本对于孩子的阅读和交流有着如此大的作用,作为  相似文献   

17.
最近,“阳光会客厅”群里有一次交流,大家谈的话题是“孩子得了‘厌学症’怎么办?”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网名)我爱一米阳光:我孩子以头痛或生病为借口不愿意上学,一旦强迫他上学,他就会哭叫吵闹,甚至生病。问了一些人,也与老师进行了沟通,都说我孩子得了“厌学症”。请问光明老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哇”———孩子拼命地哭喊、尖叫,就是不让你离开;他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每次你要离开的时候他都会大声地尖叫、哭泣,拼命地跺脚,百般安慰无效之后,你带着困惑、沮丧和愤怒强制性地把孩子送走。同样的情景几乎在一周的一天都会发生。听起来熟悉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孩子正处在“分离焦虑”期。分离焦虑是孩童期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健康心理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不愿意离开安全、熟的人和环境。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父母不用惊,理解孩子并采用一定的应对策略,能…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位姓杨的老师,教三年级。有一天,他收到孩子上交的一篇日记,忍俊不禁,公布出来让大家一笑。日记第一行写明日期与天气,第二行开始写正文:今天早上,小猫在叫,喵、喵、喵、喵、喵……(此处省略原文六十四个"喵"及顿号)到了晚上,我就和弟弟睡觉了。此日记笑点有二:内容不够,"喵喵"来凑;"喵"到最后,我俩睡觉。敢情"喵"的叫声与作者的睡眠是大有关系的。杨老师说:"在我从教的三年中,常遇到类似‘搞笑’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孩子画了一个‘男朋  相似文献   

20.
张烁 《教育》2013,(7):17
在2月7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近日,一则《如何毁掉你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流传,有些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列举了7种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总之,没有行的地方。""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把‘看人家某某,从不让父母操心’挂在嘴边。""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时不时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为他操碎了心,使孩子产生罪恶感从而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