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开始,"教师忙于改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这种困扰就一直伴随着作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虽尽心尽责批改作文,但仍难以改变学生"语文怕作文"的胆怯心理及作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体,建立激励学生自写自改的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赵惠  杨丽 《教育艺术》2008,(5):49-50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就是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写作文、交作文,接受老师的批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实在是劳神费力而又收效甚微。面对教师们用颈椎病换来的精批细改,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叶圣陶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老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传统作文批改的主要弊端,结合作文教学实践提出: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单边批改为"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教师批改"的多边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批改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批改,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作文修改是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但是许多学生对修改不够重视,认为自己作文主要是写。改。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学生每当把作文写完,不管好与差,一交给教师“阅读”,就算万事大吉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地将批改后的作文发给学生,学生看看分数.浏览一下评语。心不在焉地听听教师的评价,就随手翻过去.开始了新的一篇写作。结果上次作文的症结依然如故,这样的作文教学可称得上事倍功半,教师的批改成了“纸上谈兵”,导致作文评价常流于程式化。  相似文献   

5.
从作文教学的评改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精批细改的方法,把教师从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批改中解放出来.采取自改、互改、品评的方式,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借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作文评改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捷径.  相似文献   

6.
庞绍勇 《小学生》2013,(5):80-80
自主评改作文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文不厌改"、"月锻日炼"之语,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改作文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让学生在故事激励中萌发冲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需具备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学生写,教师改。只重视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而忽视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批改的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积极性被老师的辛苦劳动代替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改作文训练,在培养自改作文能力的同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不但强调写作前的准备和指导,而且强调写作后的评议和修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互相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作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自评自改的意义,教给他们改评习作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评价以及改革评价的机制,使学生乐于、善于评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从而提升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文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拓宽和开放更多的作文教学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改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批改,培养他们的自改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一、关于学生参加实践评改的必要性分析1.从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模式一直是"学生习作,老师批改"。殊不知,这种模式严重悖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于"教"于"学"都非常不利。从教师的  相似文献   

10.
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  相似文献   

11.
陆大有 《广西教育》2009,(20):21-22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写、改、评乃至命题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自改和相互改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这也能让广大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的初中语文作文"学生写、教师批"的教学方式效率较低,因此提出了学生自改作文的教学方式,证明效果确实显著,在很多学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自改作文也有弊端,就是学生自己修改有些时候不容易看出毛病来,因为学生本身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提出了学生互改作文的方式。互改作文使得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讨论,接触到的写作知识是多方面的,更有利于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黄立参 《广西教育》2012,(25):45-46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公认最难的是作文教学,让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则是批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循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弊端是老师辛辛苦苦地改,学生走马观花地看,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指导小学生自改与互改习作新思维》的课题研究中,尝试改变教师批改习作一包到底的做法,提倡作文由学生自改和互改,体现作文教学的过程性与合作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与潜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是一剂治"头疼"的良药。一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加强了同题作文的训练;四是及时反馈了习作的信息;五是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六是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自评互改习作,使学生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学生把作文上交,由教师一对众地逐一阅读批改,有的还"精批细改",然后交还给学生.教师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和主导,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被动者.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只是理解教师所传达的作文要求并依此要求完成作文,其他的事概不过问,最多也只是关心一下分数而已.这样的评价过程显然是有缺陷的,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做"和"改"两个部分。正所谓"三分貌七分改",作文的修改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作者对文章的修改。通过作文的自改可以不断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进而不断提高文章质量。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改。本文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为中心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自改"、"互评"的作文评改尝试。经过反复实践,使笔者体会到,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对训练其修改方法,培养修改习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讲清评改作文的意义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教师要讲清修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作文讲评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每一节作文讲评课。  相似文献   

19.
许萃 《小学生》2013,(9):35-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批改中,"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通过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批改以教师批改为主,适当地让小学生进行作文自改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长期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变教师单向批改为学生参与批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从明确自改意义.激发自改兴趣、授予自改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