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写的是母爱这样一个永久性的话题。读完这部分文字,让人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这一节文字,极尽笔墨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5.
陈莉 《文教资料》2010,(5):164-165
一、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相似文献   

6.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8.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9.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一   "<我与地坛(节选)>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从侧重点上来说,全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自己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2.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15.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与地坛》一的备课过程中,我预想了学生会有的种种感动:母亲在儿女临难时无言却态度坚决的支持;人类渺小脆弱的生命在苦难面前坚韧的气概以及生命最质朴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对于“作从地坛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等深层思考更是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7.
以《我与地坛》一课为例,通过史铁生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简述如何讲授课文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8.
残疾作家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我与地坛》是他“客串”的一篇享有盛誉的散文。全文一万三千多字,共七节,其中一、二节被选进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我想课文编者之所以将这两节选作教材,大抵是看中了它的美学价值及教育价值。诚然,他的确堪称情感、生命等教育的最好教材。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不是这些,我想谈的是《我与地坛》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我与地坛>一课为例,通过史铁生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简述如何讲授课文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0.
一、激活体验,感受母爱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史铁生对母爱的独特理解.起初,他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