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菜英译过程中其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中国菜英译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值得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总结了中国菜中常见的八种文化因素及其英译的原则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中国菜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中国菜英译的难度。文章列举一些中餐的鱼菜式菜单,通过中英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餐菜单的翻译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一种化交流,受原语化与译入语化的制约。由于英汉民族化的差异,仅有一小部分成语在英中有相对的意象。大部分四字成语蕴涵浓厚的中国化意象,英译汉时若使用这些成语,便在译中掺入与添加了译语化意象,造成化失真。因此,译应慎用成语,灵活变换表达法,使化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的社会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译的双重化身份使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对原的理解和阐释。社会化因素在意识形态、学传统和规范、化价值观三方面对译的影响,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华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典籍英译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典籍英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而且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的认知体系间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让我们的英译典籍受到西方读者的接受与肯定,是典籍英译所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词汇是认知范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角度入手,通过对许渊冲版英译《宋词三百首》中的文化词汇英译过程中的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词汇范畴化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6.
谈汉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通过对数例中国商标英译引起化冲突,导致销路下降甚至失去市场的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了在中国商标英译中民族化可接受性与商标名称联想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日文著(译)作是中国人早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十月革命后,俄文著(译)作取代日文著(译)作成为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途径,这种选择与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日俄两国革命实践情况不同、日苏两国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日俄著(译)作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力的不同.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对于日俄著(译)作的选择和转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研究表明翻译诗歌在主体文学多元系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学界就此却甚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西方描写翻译学理论,尝试在白话文学语境下通过个案分析,结合20世纪初叶中国重要的文学翻译家朱自清的译诗与译论,考察其翻译中表现出的散体化现象。文章重点从诗学观和翻译规范的角度,分析早期以汉语白话为译入语理念的形成过程,讨论其散体化趋势形成的动因,并就其中的负面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化的共性使语际间交流转换——翻译成为可能;但化的个性又使得翻译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对语言中的化因素(差异)进行有效转换。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翻译中对化因素的处理应视译的目的、本类型、译读的不同而辩证地采取“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两种方式,以期进行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典籍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解决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该文以再语境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部分典籍为研究对象,用再语境化应用中涉及的改适转换方法来指导典籍英译,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将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学三环节中的读,重新认识了读在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接受的角度看,译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本,即是译和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对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再创造的根源。另一方面,译不同于普通读,他必须向译读传达原的意义,此时译语本的隐含读作用于译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己。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中,译语不总是能够完全再现源语。语音、词义、语言表层结构,语言深层含义及心理化因素等都会影响和限制译的忠实度。百分之百的忠实翻译只能是译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语言产生于特定语境中,其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离不开语境。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服饰文化英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行为,受到一系列复杂而多层次的语境因素的制约。该文从语言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的角度分析中国服饰文化英译实践中的语境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0-102
本通过举例分析了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学翻译的操控,同时指出学翻译实际上是化的传导,译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化因素,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译出精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戈宝权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译和研究,他在中国最早进行了“普希金与中国”的研究,是我国普学研究的开拓,其主要成就一是译介普希金(译多部),二是研究普希金,并进入化关系学研究层次,为中俄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1987年荣获苏联“普希金学”奖;1988年荣获苏联政府颁发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中,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源流截然不同,在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根本的差异,所以有些语言字不能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把它再现出来;译入语本身缺乏相应有的表达方式,或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从语言学角度,根据不同的相关因素分析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