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活是教育之根本,教育回归生活是人们的共识。不过,笔者发现,在国情教育中,教师选用的生活素材绝大多数是时事热点,基本上远离学生实际,学生成为情境的"旁观者",感受不深甚至漠然视之,教育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德育课程教学强调"三贴近",国情教育应重视走进学生及其身边人的生活,接地气,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参与课堂的学习能  相似文献   

2.
"接地气"是近年来流行语之一,主要是说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等。这就让我联想到数学课堂,如果教学不"接地气",学生的学习也会"水土不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数学课堂要"接地气",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着想。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对数学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接地气"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心驰神往的真课堂。只有盘活数学教学资源,站得要高——源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引入;看得要远——基于生活的数学课堂设计;研得要细——用于生活的数学课堂扩展;做得要大——高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反思。在实践和体验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接地气",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课堂教学的特定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思维的随心所欲;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学生的放任自流;互动生成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探求结果的鱼目混珠。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当好“导演”。  相似文献   

5.
我知道,"好老师"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新鲜,再读千遍也不厌倦。新鲜,源于不间断的"刺激",源于一提及"好老师",便一股脑儿涌到眼前的那一幅幅拨动人心的画面——2008年"十一",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师生聚会:老师已年逾古稀,学生比他也小不了几岁,且是一水儿的女士(原是女校的学生)。他们在一起边翻看照片,边叙说着50多年来那些只属于"我们班"的长长、美美的  相似文献   

6.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  相似文献   

7.
黄伟华 《考试周刊》2013,(38):142-143
<正>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学生"吃不了",导致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阻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相似文献   

8.
王桂玲 《班主任》2006,(11):16-16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我喜欢漫步于学生中间.时间长了,我发现一种奇妙的"脚步效应",即我的脚步经常停留的地点附近的学生,上课精神饱满,学习劲头十足;而我不经常或很少"光顾"的学生,精神状态就不太令人满意.为什么呢?为了搞清答案,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终于明白:教师的脚步停留在某个学生身旁,就意味着教师对他的关心,这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就能得到激发,进而推动他的学习.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应该把脚步"管"起来,有意识地停一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1;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怎么办?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写作教学"接地气"。一、下水→指导:自成之蹊上蕴蓄"底气"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学祁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使每个学生重走一下数学家们的探索数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也就要求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生源复杂的原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2.
樊金凤 《中国教师》2014,(21):76-77
<正>艺术家若没有思想,其作品就像一堆烂草;作家若没有思想,其文章就像抽干了水分的枯萎的花瓣;学生若没有思想,就像没有扎根的小树苗,长不高,吃不壮。思想的缺席在于灵魂的缺席,而思辨的丧失更是自我的迷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坚持每天四问。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方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指引我们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仙境。只有有了批判和理性的精神,他才会有充实的内  相似文献   

13.
正无论做何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对某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是"兴趣",碰到问题肯去追求、钻研,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学生亦是如此,对学科有兴趣,就积极去思考、去钻研探索,由此产生自觉性和创造性;如果一旦失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那么他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源泉。在长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课堂教学中意味着某种节奏,保持课堂的这种节奏,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它能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宽容、开放、接纳的积极心态,机智处理可能发生的问  相似文献   

15.
我知道,"好老师"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新鲜,再读千遍也不厌倦。新鲜,源于不间断的"刺激",源于一提及"好老师",便一股脑儿涌到眼前的那一幅幅拨动人心的画面——2008年"十一",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师生聚会:老师已年逾古稀,学生比他也小不了几岁,且是一水儿的女士(原是  相似文献   

16.
汪德杰 《成才之路》2014,(21):51-51
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不等于上语文课的时间,当然也不等于上课时间与下课做作业的时间之和。关于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方式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一、语文学习时间的界定 何谓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它是否就等于是上语文课时间加上下课做语文作业的时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对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学习语文的时间应该是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但在语文学习之中,语言的学习显然是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重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语言的自我体味、感受、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永远代替不了的。听、说、读、写、记忆、思考、品味、鉴赏等以语言为核心所进行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活动。当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语言行为(如问候及一般的交流等)不能算在其中。本文所指的语言活动特指一些能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理解、表达等能力的语言活动。抛开智力等因素不讲,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大体上与他语文学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即他的语文学习时间越长,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分层次教学的概念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它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是整齐划一地"齐步走",教师面前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有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了"。长此以往,有些学生就对课堂失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老师们心中永远的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咬着笔杆你看看我,我看看他,始终下不了笔。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的"内存"太少,没有生活源泉,加上学生家庭教育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走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走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更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学工作应当以其所处的社会价值来衡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德育课程及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做法就是要做到"二贴近,一发展"。所谓"二贴近",就是课程"教材"要贴近社会生活;教育教学方法要贴近或"符合"学生的经验和成长规律。所谓"一发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我从内地移民到香港,10年过去,我已经完全融入进了香港的都市中。这个花花世界使我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我对她又爱又恨。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如果高考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上大学了!我们都笃信"学海无涯",但我更相信勤力未必是对岸,回头已经无路,令我唯一庆幸的是"学海"不等于"苦海",读书有苦更有乐。与各位莘莘学子共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