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最激烈的争论之一是:规则在社会科学解释中是何地位?从当代自然主义的视角,一个可能的回答尝试以下列方式给出:从个体行动解释切入,以原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问题为线索,考察自然主义从拒斥规则转向正面考虑规则的关键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不足,最后试图提出修正的语义条件,进一步回答规则的描述在社会科学解释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除了有意识的正面说教和批评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隐性的途径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如果班主任能做到以心交心,以爱育爱,以幸福谋幸福,这些心理效应就真正成了学生福音。以爱心做底色,用智慧作画,班主任方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文学是近代日本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其流派的形成标志着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真正开始。发现人和解放人性成为该流派写作的第一要义。著名的日本现代文艺评论家柄谷行人从“风景之发现”视角阐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过程,强调了人和人性与客观对象相结合;这与20世纪初发现与崇尚人性的自然主义如出一辙。“风景之发现”视角将人和人性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作家确立了自然主义文学,开创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用法,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所以出现教和学的困难,在于对这一用法的解说不严谨,把短语和句子的概念混淆。“之”用在单句中的主谓短语之间使其作单句的成分,用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单句取消独立性,作复句的分句。  相似文献   

6.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作,评论界长期忽视了它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对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悲剧人生进行自然主义分析,从社会环境,遗传性格、神秘偶然这三个方面切入,指出‘欢乐之家》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义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一切教育归于自然,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发展,反对压制、摧残儿童的天性。文章针对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现存的功利性、控制性以及封闭性等"人为干预"问题,以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法、儿童本位观以及消极教育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解放幼儿手眼口大脑以及时间空间;拓宽幼儿活动的场地与领域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荣晓 《文教资料》2013,(34):80-82
老子与卢梭均推崇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探求其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对今天的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仍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一,"之"的释义:郑笺把"谁之永号"中的"之"解释为动词"往",不免有些文法欠通。一.首先考察一下"之"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情况。"之"作动词(相当于"往、致、到"),带宾语,有四种情况:1、"名词+之+处所词":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手”是一条著名的经济学原理,它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干预和支配的作用。就此,本文从它的性质(人们或以为它是“黑手”,或以为它是“黄手”)、它对文学创作的外在影响、它同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其基本结论认为,“看不见的手”只要是在正确的经济原则上进行操作的,它就没有什么被指责的.同时认为,在文学与“手”的相互掣肘中,真正理想的状态应是文学与“手”的“联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领导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无形领导力”越来越引起领导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无形领导力”作为一种文化力,构成领导力的灵魂;作为一种影响力,体现领导力的实质;作为一种领导魅力,是实施领导力的主要通道;作为平民化领导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更应发挥好无形领导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瑛 《考试周刊》2010,(8):32-33
西奥多·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描述了19世纪末一名年轻女性在芝加哥的生活历程。小说中,城市生活的诱惑让嘉莉迷失,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她先后委身于两个男人,最终如愿以偿。本文依据环境决定论和生物进化论.结合自然主义.展现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态度。小说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以及金钱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嘉莉妹妹》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5.
《荒野的呼唤》、《白牙》中动物的生命轨迹相逆而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之"圈",杨志军的"藏獒三部曲"中个别藏獒在强大的人为环境中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獒"魂"被人的主观意志制约,原本的獒性被逐步扭曲、异化,乃至丧失。通过分析动物形象的生命历程和爱恨旋律的交替互换,进一步阐释遗传和环境重要作用的同时反观自我,反思现状。  相似文献   

16.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融于画境中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深具"空灵之美"。从构思构图、境界的空灵到用笔用墨、技巧的空灵,八大山人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达到了精粹完美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出发,引发了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身份角色的思考,详细地阐述了翻译界关于译者身份主导观点的变化,由"译者隐形论"到"译者显形论",尽管这两种论断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目的,但却都有其片面性,因此本文提出了译者角色"无形可见"的新视角、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康"社会以"天下为家"为特质,迥异于大同理想社会的"天下为公"。刘宋的"元嘉之治"和南齐的"永明之世",堪称"小康"社会的典型。"小康"是"盛世"之间漫长的分裂与混乱岁月中短暂的稳定期。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周期性再现,和中国古代王朝周期律相伴始终,可看作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定律。  相似文献   

19.
加缪的系列文学作品所凸现的生命哲学之思,正是其对"生之绝望"与"生之热爱"两大生命本质蕴涵的深层追问——"没有对生之绝望就没有对生之热爱"。只要人们对己身的"当下存在"进行静观或反思就会产生荒谬感,投身于荒谬的世界生活本身就隐含着"反叛意识"随之产生,这正是加缪对生命之思的哲学阐释的内核思想。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不仅"游于方外",而且也"游于方内"。他"游于方外",展示了其高远而自由的人生理想;而他"游于方内",则蕴藏着其深切的现实关怀;他就是试图通过"方外之游"的自由精神,去孳乳、映照现实人生中的"方内之游",以此来拯救、提拽跌落在现实泥淖中的苦难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