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思想日臻成熟,其理论对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在审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意站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谈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自主地决定执行路径与策略;它不是简单地受外部因素决定,而是受着各种偶发事件的影响;它不仅强调教育政策的执行结果,而且关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自主地决定执行路径与策略;它不是简单地受外部因素决定,而是受着各种偶发事件的影响;它不仅强调教育政策的执行结果,而且关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复杂性的内涵,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复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复杂性,提出了复杂性理论下的动态化师生关系特征,即由权威转向平等、由对立转向倾听理解、由单向操纵转向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复杂性理论的启示与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理论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简单性思维、静态封闭、线性还原以及机械决定论的扬弃和超越,强调的是复杂性、关系性、非线性及动态开放的思维方式。走向复杂性理论的思维审视课程改革,它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启示就在于:走向复杂:课程改革的思维品性,推崇整合:课程设计的有效路径,超越“话语平移”:课程改革理论资源选择的本土路向,寻求创生:课程实施的本真图景。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理论改变了人们原有简单、线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事物间的关系与内部的本质呈现了出来。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迫切需要复杂性理论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支撑。通过梳理国内现有研究文献,对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领域中复杂性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评述,发现在教育技术各个领域中都有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在设计领域,复杂性适应系统、混沌理论以及复杂性思维被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在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研究大多基于复杂网络视角进行的研究;在评价领域,综合模糊评价法的应用较广。在分析复杂性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复杂性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新的研究关系,以促进复杂性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理的兴起论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此,文章从复杂理论入手,以全新的视野和方法论思考我国的教师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8.
走向复杂性理论的课程改革,要求超越简单性思维的规约与束缚。具体而言.即推崇整合:课程设计的有效路径;超越“话语平移”:课程改革理论资源选择的本土路向;寻求创生:课程实施的本真图景。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理论与实践关系简单化的倾向,造成理论无用论和盲目实践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理论超越于实践,并对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源泉,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复杂性思维作为近20年以来兴起的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已被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者所广泛重视。它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整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用复杂性思维去审视我国当代主流教学论,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理论命题的困境。教学论复杂的学科特点,内在地要求用复杂性思维去推进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从而超越传统研究中的还原论、基础主义、学术权威、宏大的叙事话语、"意识研究"范式等局限。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也许会成为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但是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还可以继续拓展,复杂性理论可以为生态课堂理论建构增加动力,夯实生态课堂实践的理论根基,彰显生命的复杂性和适应性。文章中复杂性理论将生态课堂视为一个开放性系统,指引它走一条非中心非边缘的混沌思路,提供解构人与人之间线性相互作用的新机制,把人还原到一个涨落因子中去,使人无需追问现象的意义到底来自于哪个基点,尽显个体人的真实自然状态,最终以自组织方式促进生态课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教育研究深受复杂性理论影响,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德育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研究者突破传统哲学的本质观与规律观,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有了非线性思维的新认识,突破简单思维、实证与思辨二元对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局限,力求整体性、多元互补性、和谐共生性的教育研究发展走向,对课程改革、课程建构与德育也有诸多启示.未来需要加强复杂性理论本身的研究,实现“教育复杂性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以2005~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的文章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复杂性理论和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以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面对深度学习成果的纷繁以及深度学习本身的复杂,文章以CSSCI和SSCI文献为代表,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宏观框架梳理研究现状,并按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范式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复杂系统的概念、条件、机制、过程、标度等方面构成了复杂性理论的宏观框架和基本范式;既有深度学习界定均源自以往的学习理论和框架,特别是依托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但这难以反映复杂学习现象的一切特性;不同理论视角的深度学习内涵,加之对机制理解的差异,导致深度学习机制在内容、形式和表述上较为悬殊;深度学习的优化过程在宏观层面缺乏较一致的原则,在中观层面未能有效结合深度学习机制,在微观层面欠缺较明确的统整架构;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分为框架类、维度类和指标类,但均以定性为主且局限于认知范畴,无法定量反馈其余因素的影响;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结论缺乏足够的教育意义和普适性。因此,“深度学习如何表征(内涵)”“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机制、过程)”“深度学习如何评价”是深度学习研究值得继续探索的三个核心问题。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范式,从学习系统视角将深度学习的内涵重新概念化、深度学习的机制和过程科学化、深度学习的评价多维动态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分析课程修正的复杂性特点入手,在借鉴国外课程修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过程的课程修正的一般模式,以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中学习者差异性的需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牛顿和笛卡尔世界观背景下所形成的思维范式主要体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耗们追求问题的简单化和线性化。这对解决部分自然科学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但研究表明,对于某些自然及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种范式却有其局限性,尤其是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问题则应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来进行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就应以复杂性理论为解释原则和分析框架,力求对课程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目前课堂评课中出现的由于简单线性思维所导致的课堂评课的单一性、封闭性和静态性现象,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本文从课堂系统的复杂性出发,认为课堂评课要由单一性走向系统性、封闭性走向开放性、静态性走向动态性。  相似文献   

18.
宋潇 《邢台学院学报》2023,(4):109-113+134
复杂性理论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区别于简单性理论的思维模式。基于复杂性理论,乡村教师群体作为复杂系统,系统结构开放,主体角色多元,以自组织为长效追求。在现实中,乡村教师面临开放性失序、多元性失调、自组织失能等困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健全乡村教师聘评制度,促进教师队伍良性流动;以文化浸润呼唤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协和其多元使命;明晰乡村教师权责为其增权赋能,促进教师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19.
程晶 《教育与职业》2023,(17):44-50
职教集团治理过程中存在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结构层级化、治理方式固化、治理制度不健全、治理动力不足等问题。复杂性理论为集团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转变管理思维,建立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职教集团治理现代化应以多元主体为引领、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以扁平化结构为依托、以治理文化为内核,利用多种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共同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和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需要被管理的。当前,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多倾向于政策分析,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来分析论证,但是,公共政策本身也是需要被管理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是理论研究的拓展,也是公共政策现实运作的客观需要,这既是对理论研究的凸显,更是对实践活动的回归。公共政策管理财于提升政策绩效、化解政策冲突、降低政策成本、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管理的形成和产生绝非主观臆断,其内在特征是公共政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公共政策管理行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