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亨普尔认为只有利用普遍定律才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然而,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科学解释并不需要自然律;不仅如此,自然律只不过是干预下的不变性的子集。但是,根据文章研究,伍德沃德的观点有失偏颇:倾向进路的自然律能作为反事实的真值条件;干预下的不变性也需要以自然律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的因果反事实分析框架逐渐形塑了当代形而上学中的因果分析的普遍结构。然而,基于这一框架的实例分析往往会引发孟席斯所说的“原因增殖难题”。这一难题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案例的语境对反事实分析之施用所产生的影响上。所以,反事实分析理论需要解释语境在反事实分析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为反事实分析制定明晰且合适的约束规则。一些学者已围绕语境依赖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果对照项和因果关系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有些许缺陷。我们可以基于保罗的表观模型为因果反事实分析的语境依赖问题提供一个统合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在因果的反事实理论中,如何衡量反事实情境的问题受困于主流事件理论的局限而未得到妥善解决.L.A.保罗为事件理论提供的替代方案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保罗用属性实例取代事件作为因果关联项,这带来的一个认识论优势是弥合我们在实际因果中的直觉与相应的反事实情境的含义.这种认识论优势与因果关联项的形而上学问题保持着中立,但却与反事实理论本身的还原性特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保罗的方案有助于在反事实理论内部处理反事实情境这一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因果排他性问题,是精神因果的一个重要论题。它因为涉及个体的行为责任,故在心灵哲学界得到广泛讨论。非还原物理主义,否认精神属性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但面临因果排他性问题的威胁。Menzies和Dretske,分别通过构建出兼容的因果模型和分析随附性概念,试图为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辩护。但是,由于主体视角及反事实依赖因果概念的不足,他们混淆了因果关系与因果解释关系。实体而不是属性,是因果作用的载体。属性,只有因果解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大胆假设的前瞻分析与固守事实的回顾分析相配合,能够有效地克服事后观察所带来的认识盲区,建立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6.
张宁 《历史教学》2005,4(1):35-38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大胆假设的前瞻分析与固守事实的回顾分析相配合,能够有效地克服事后观察所带来的认识盲区,建立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称为反事实思维.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定向中个体关注点的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安蕊  宁晓利 《考试周刊》2016,(14):146+89
反事实思维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可能性假设的过程,产生的可替代的情况比真实发生的情况要好的被称作上行反事实思维,而产生的可替代的情况比真实发生的情况更糟的被称作下行反事实思维。下行反事实思维具有情绪功能,它的产生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负性事件的方式来消除负性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旧证据问题表明,旧证据在贝叶斯主义框架内不能确证任何理论或假说.这使得贝叶斯主义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贝叶斯主义者对旧证据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解法.反事实概率的引入讨论便是其中一种.豪森Colin Howson认为反事实概率具备有效性,并且存在评估反事实概率的一般法则,最终提出了一个贝叶斯式的旧证据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干预理论是借助于贝叶斯网络和结构方程来构建因果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分析因果关系和评价反事实条件句,其优势在于可以用概率演算为因果关系和反事实条件句推理以及其他认知过程提供一种简单的算法,并可以使用贝叶斯网络来处理概率演算,但是,干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非事实性、反事实预设是由学者George Yule提出的"潜在预设"中的两种预设类型。非事实性、反事实预设中既包含了句子词汇,句法,语法层面的语义预设,还有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语用预设,它们是CET-4听力理解中阻碍学习者正确判断的难点。教师在授课中将两种预设类型贯穿到CET-4听力理解的练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推理预测能力,从而提高听解和做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直观上,如果反事实假设与现实世界的自然律逻辑一致,那么在该假设成立的情形下,现实世界的自然律仍然成立,即自然律能与满足一定条件的反事实假设共立。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需要解释这种直观。元语言理论可以很自然地解释该直观,但大卫·刘易斯认为该理论赋予了自然律过高的地位,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可以在不赋予自然律过高地位的情况下解释该直观。如果刘易斯关于自然律的理论是最佳演绎系统理论,那么刘易斯的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将不能解释这样的直观。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会推出两个实际上不成立的预设,而这两个预设隐含于刘易斯的论证中。休谟式依附性立场是刘易斯无法解释该直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预警库大学生被试的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量表测量法,以巢湖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普测预警出的100名大学生为被试,同时采用100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预警的大学生反事实思维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被试(p<0.05);心理健康总分数极其显著低于非预警大学生(p<0.000);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反事实思维分数与心理健康总分数存在显著性统计学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15.
使用反事实思维任务、反事实推理测试(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Stroop色词干扰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CST)考察抑郁症状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被试负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与诱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部分指标显著相关(p〈0.05);CIT得分与执行功能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提示反事实思维能力受损是抑郁症的特质特征,并与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反直觉问题通常是指答案或解决方案与学生的直觉认识相违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本文综述了有关反直觉问题特征、价值的学术观点,介绍了反直觉动力学问题测验的内容结构、测验目标与用途以及测量学指标,综述了学生解决反直觉问题的水平、困难成因、解题策略、认知反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十分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反设事实”的教学事例,细致剖析了“反设事实”的使用方式、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可以假设的?哪些问题没有假设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反设事实”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分析客观历史的“因果关系”,为发挥史学功能奠定逻辑基础。此文提出的问题或许有普遍意义,编辑部希望读者各抒已见。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多部门模型,通过反事实分析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是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力度较小。内生性偏好变化等需求侧因素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下降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不容忽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资本深化和财政支出扩张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和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是1978—199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非农业部门资本深化和非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1995—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区间的对比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教育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关键自致性因素。本文基于CHIP数据,运用反事实分解法,测算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现实作用与潜力作用,并刻画这两种作用的年代变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逐代提高,并未呈现出阶层固化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约为9.07%,但在理想条件下,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潜力作用可以达到22.8%;随着年代的推移,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潜力作用以及这两种作用的差距均呈现出逐代扩大的趋势。以上结论表明,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借助教育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仍然隐藏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应进一步通过调整公共教育政策提高教育的公平程度,并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