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个体心理研究,从个体心理研究入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内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只有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下进行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关注,找到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2.
近代人力车夫群体意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车夫是伴随着人力车的传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城市下层社会职业群体。该群体由城市贫民、进城农民和其他失业人员构成,人数众多,具有素质低和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微弱联系和与外界的比较形成了同行意识、同乡意识和穷人意识等初级的群体意识。经过知识界的启蒙和共产党的教育,他们的群体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的高度,并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文章指出,人力车夫群体意识的提升有赖于本阶级的认同,社会的接纳,国家的帮助,有赖于启蒙、灌输、培养。人力车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对他们更多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民族理论学界在民族意识的内涵、层次性结构、功能、特点、调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研究起步晚,学科综合性强,因而出现了方法论误区、概念界定误区、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心理关系的误区、民族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关系的误区以及个体民族意识与群体民族意识关系的误区,需要反思和调整。此外,学术界在今后的民族意识研究中还应加强对几个盲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古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社会生活规律创造当下的世界,显示自己本真力量。布依族古歌以韵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充溢着布依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创造意识、情爱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呈现出其民族独特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德育内容的新视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学校德育具有新的内涵.当前研究生德育内容存在着超越现实、忽视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忽视个体发展需要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内容应该以世界意识教育为新的视点,加强民族意识、主体性道德意识、未来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是跨境民族,具有民族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特点,思想意识上同时具有民族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基于以上的特点我国朝鲜族的政治意识比较弱,民族意识逐渐弱化,价值观出现混乱.这种特点在大学生当中极为突出.本文章分析朝鲜族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意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朝鲜族大学生当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民族意识的强弱能够影响到成员对政治参与行为的选择,不同的民族意识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民族意识对于政治体系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促进或阻碍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民主化进程。因此政治体系应该对民族意识中政治参与的消极因素适时进行合理控制,加强祖国意识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具有合理合法的性质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认识并理解中关各自的民族性格,如中国的群体意识、美国的个体意识,中国人的中和意识与美国人的竞争意识,探寻形成各自性格特点的文化渊源,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即鸦片战争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和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这种意识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全球化和民族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人类生存时空的压缩,是西方试图征服东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合作和冲突并存,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同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意识必须不断更新,必须包含全球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经济开放意识和缮济安全意识、文化多样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对西方的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过时的论调必须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由"五四"开创的新文学,内在地规定了研究这一新文学所必须涵盖的几个论域,即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生存与个人价值之间。既然中国现代性是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开始的,那么,"五四"提倡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骛的,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也是"复兴中华"这一大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但是当我们将意义的终点止于民族、国家的时候,却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笔者试图通过探索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探讨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并阐释现代性的真意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生态德育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群体内部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仅对身边的环保行为较为重视。大学生内部不同分类的群体消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但主要差异在手机、电脑、饮食、书籍等方面。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群消费差异抓住生态德育工作重点,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生态德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即社会环境大生态、教育系统生态环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以上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地区,既是国家地缘上的毗邻之处,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之所,更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处。特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经济发展特点,特殊的民族构成状况,特殊的宗教文化信仰,特殊的周边国家环境,使边疆民族地区在正确把握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意识关系的源与流、主与次、服从于被服务的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处理好、把握好边疆民族地区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是人类的一种群体分类。民族认同心理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它包括民族认知、民族心态、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信仰,民族认同心理因其具有的强大聚合力仍是一种人们普遍重视的"政治资源",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民族认同心理也是一柄双刃剑,进步的力量利用它,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反动势力利用它则可以制造分裂、破坏团结、危及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民族法制,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完善,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区域自治意识,并成为我国现阶段民族意识的核心,直接而具体地指导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实践.邓小平的民族法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观念,综合地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意识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现阶段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应多主体、全方位地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意识;其重点应放在尽快使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发展意识上,进而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意识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韦笑 《考试周刊》2014,(34):35-35
<正>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支配地位的是意大利的歌剧和德国的器乐。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东欧和北欧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东、北欧各国音乐家的民族意识增强,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他们是激进的,积极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表现具有爱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意识是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及有关礼仪的思想观念;礼仪行为是表现礼仪观念的个体的、群体的和社会的行为;礼仪习惯是在礼仪意识的沉淀和行为的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礼仪从观念到行为,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一时到永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