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用10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铅丝各4根和8个橡皮泥团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此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同时为下面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及其表面积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用10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铅丝各4根和8个橡皮泥团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此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立体图,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为下面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及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用10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铅丝各4根和8个橡皮泥团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此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同时为下面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及其表面积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花了较长时间,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经历知识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人教版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10人,其中全盲学生6人,低视力学生4人,均使用盲文教材,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空间观念,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相关概念。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数学探究活动情况,将其分为3个层次。A层学生3名,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思维相对活跃,空间观念发展较好,课上能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B层学生5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参与课堂活动,但缺乏主动性;C层学生2名,数学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及动手能力均不足,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提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应用公式,进一步深化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从而建立体积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学习过程代表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的逐渐升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重要飞跃。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通过知识迁移、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从“不知所以然”走向“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累积“量”的学习与活动经验,让学生的量感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8.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是用“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特殊关系,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而得到。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学具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所需要的结论,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课前思考: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含义,在动手操作中渗透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动手操作,是新—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操作,能将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具体,能进—步理清思路,澄清认识,获得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参与的操作活动感兴趣,对其充满探究的热情,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因此,教师所设计的动手操作一定要源于学生的内部需求和数学学习的真实需要。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并试着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课前思考: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含义,在动手操作中渗透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1.讲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讲清这一问题,我们可用教具或学具中的一百个小立方块,让学生摆出各种不同的长方体,并从它们的长、宽、高的数量,与立方体实际块数的关系中,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该长力体长、宽、高的乘积。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则应在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出来,然后,再从小立方块的拼摆中去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  相似文献   

14.
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页—第17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续教学表面积知识作了铺垫。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  相似文献   

15.
史月香 《小学生》2013,(3):67-67
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多种形式,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到活的知识,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一、动手实践、感悟知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一些发现与思考。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先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创造。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应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首先认识长方体实物,观察并数出有6  相似文献   

17.
1 实验操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我注意从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采用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操作实验,发给每4个学生12根小棒6张纸让学生利用双面胶,铁丝等制作长方体,并允许4人一组讨论,研究制作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内涵,概括出了: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并能归纳出长方体棱长和计算公式。紧接着,我又要求学生将长方体的每个面糊上纸,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样,触类旁通,又很快地解决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教材包括梯形的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不规则形面积、直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直圆锥的体积五部分。学生已学过—些直线形的面积、体积计算(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初步的形体观念和求积知识。本单元教材,使小学生几何知识领域从直线形扩展到简单的曲线形,从正方体、长方体发展到柱体、锥体,形成了较完整的几何知识系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定定了初步基础。教学要求是:对圆、直圆柱、直圆锥具有形象的认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正方体认识和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因此,教好这节课,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节课在整个几何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材的编写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充分让学生观察、操作,再逐步抽象、概括。只有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形成了表象,再经过多次抽象概括,才可能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2)要在“变式”中理  相似文献   

20.
高中英语教学除了重视课堂实践学习以外,还要追求高效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认清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有效策略,实现英语课外作业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