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特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体现他个性的光芒,“求真”,“求趣”,“求异”,“求新”。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相似文献   

4.
现代物理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理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尤其要还学生以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和敢于表现,使其创造的动机得到增强,创造的潜能和睿智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  相似文献   

5.
略论"培养个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加以区分,是压抑正常的个性和助长不良个性的原因,人的心理特征在进入学校以前巳基本形成,并且难以改变,故这种个性不是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应该理解与尊重它;个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校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学校虽不能“打造”个性,但可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其表现和发展其个性。  相似文献   

6.
王红霞 《成才之路》2013,(32):66-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了个性,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可见,创造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21世纪的热点问题。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学科应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不属于智力范畴,它与一个…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笔者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竞争的世纪,高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取向。教育要“适合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属性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独立主体、能动主体、发展主体等方面的属性,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个性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为主导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习作是最具个性的创造活动,是人的个性的尽情张扬。生活是铸就学生习作个性的熔炉,生活化的习作是彰显学生个性的窗口。因此,习作就是让学生反映生活本色,要让学生亲近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见证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使习作个性激扬。  相似文献   

11.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推动创新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仍跳不出“书本”,教师凭经验而教,学生靠教师而学。在教学的策略上,也过于简单化,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多以“题海”替代学生的“习”和“行”,以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代价换取教学效果,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同代人的个性的所谓统一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倾向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最终就失去了创造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小学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英语课应该是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一、个性化教学的“活力”,能诱发语文教学课堂的“生机”,从而创造语文教学艺术魅力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特征。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个性有活力,个性更有非凡的想象力。对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因学生的个性不同,理解自然也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大胆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才可顺利实施课堂个性教学。二、教师的“真实”展示,是孕育“个性”的种子,是培育“个性化教学”的土壤语文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就要做到真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创造个性的内涵主要指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表达欲、冒险欲;创造思维指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创新人格。我们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充分引导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及时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如学校举办的“走出心理误区,维护心理健康”、“注意力的培养”、“开发右脑使你变得更聪明”等讲座,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用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增…  相似文献   

16.
张金春 《陕西教育》2005,(11):26-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性飞扬!一、培养兴趣尊重个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往往能使学生废寝忘食,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是他们无时无刻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像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所谓创造性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具有创造的意向、创造的情感、创造的意志和创造的性格等独特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信、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呢?下面浅谈几点做法。一、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培养学生个体班集体是师生共同组成的集体,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体管理好,这就需要班主任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关键是使班集体成员具有主人翁责任感,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小学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英语课应该是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和创造欲望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分层培养创造个性”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分层培养创造个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首先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其次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层学习和教师的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读出创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而我这里讲的“创造”,仅仅指的是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而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对这些“空间”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对作品“空间”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