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相似文献   

2.
乐器考名     
"乐器"是中国宫廷祭祀使用的音乐器物的统称,与"礼器""兵器"并列,是象征权力的三类器物的概括名词。古代典籍之所以产生"八音""乐器"两个概括性名词,当然不是因为中原文化多么"发达",而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发达"产生了相应需求。两个名词,高屋建瓴,字达义明,贴切生动。这种了不起的概括,需要相应的文化制度催生。  相似文献   

3.
先讲“壳如红缯”。拙作引用这句话 ,进而讲荔枝壳的色泽和表面构造 ,是要让读者对荔枝发生兴趣 ,并从文学欣赏进而作科学的观察。“壳如红缯”是比喻的说法 ,比喻不论怎样切近 ,与实际总会相隔一层。所以即使有胜江萍那一类壳比较光的品种 ,也不能用丝织品来表现它的神韵。但说这是对白居易的批评不免严重了一些 (包括假种皮和壳内壁花纹两项)。我们不能要求古人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所说的可加以补充和解释 ,却不必批评。宋徽宗栽种荔枝一事 ,依据常识判断 ,只是“当年成熟一次”,也就是说当年冬季难免冻死 ,应无错误。我们知道 ,荔…  相似文献   

4.
贵刊今年第九期上有吕基平同志的《干支公元互推法》一文(以下简称“吕文”),作者将天干地支分别编码,以此由公元推干支。方法如下: (一) 先将天干地支分别编码: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二) 将年份的个位数与天干的编码数相对应,一看便知天干。 (三) 将年份的数除以12,所得余数即是相对应的地支。  相似文献   

5.
6.
一九三八年,余侍先师无锡钱基博先生(1887——1957)教授湘中。明年暑假,先生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将军之请,有南岳讲学之行,无锡高君昌运与余实从。至则寓旧圣经书院三日,先生为讲兵家孙子书,援古证今,畅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旨,以谓“胜负何常,祸福相倚,倘知日本之胜不贵久,斯可以知日本之必可败;知我国之势不终败,斯可以知抗战之必可胜。”其后本此以著《孙子章句训义》一书。讲事毕,因登岳顶,观日出,宿上封寺者又七日。入夜,凉风习习,云海茫茫,一灯晶荧,诸天肃穆,先生乐焉,因为吾两人诵说《太史公书》,究极其旨趣,探讨其文章,寺僧智圆亦每预闻。余为志其概要。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先生以咽喉之症遽归道山,越十年而昌运复下世。记《二程语录》“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讲论终日,而曰旧日曾有甚人于此间讲此事。”言念昔游,恍兮如昨,而奄忽几五十年于兹矣。因发箧取旧记理董一过,自卷首《五帝本纪》至卷八十《荆轲列传》,凡三十事,为海内成学治《史记》者考览焉。  相似文献   

7.
美文采撷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③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④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⑤矣!”…………项王军壁⑥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⑦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⑨船待,谓项王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传记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学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9.
读《史记》     
余幼时独爱小说,不知史书为何物。后有幸习得《史记》一二篇,乃知其奇,遂求之。以前人为鉴,鉴今世之是非得失:以前人为师,悟为人处世之方。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绝唱:《史记》。而他的人生际遇和他的作品交相辉映,一起成为不朽。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游历全国,考察民风。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接触到宫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1.
12.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我翻开已有些泛黄的书页,走进那段纵横几千年的历史。滚滚东去的江水淘尽了千古英雄,我站在岁月的岸边,掬起一捧又一捧江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学术著作,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存在着一个读法,即怎样进行阅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且,这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无论学习何种古籍,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苏轼所提示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即把全书认真、反复地通读几遍,这一办法最为稳妥,最解决问题,并能和过去阅读过的其它古籍触类旁通,相互印证,收取左右逢源的功效。然而《史记》全书凡一百三十篇,这在西汉王朝当时,实集古代史料的大成,反映的问题多,时代的跨度大,郡国地理,二三千年来几经变易,训诂名物,现代人也不易一目了然。不用说通读,就是但观大略,也谈何容易。故自明代以来,就出现了《史记》的各种选刊本,数量之多,真可谓“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楚辞》张家英“楚辞”是战国末期在楚国地区兴起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它产生于楚国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并且是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为其成熟的标志的。它又是继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后产生的又一个文学高峰。不论是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是在...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夕,属“杂家”类的子书;《史记》为西汉中期的纪传体通史,二书类别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则是一样的,都是效法孔子《春秋》。探求治国之道之书。由于秦汉思想文化具有兼容性,司马迁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又十分推崇,致使二书在学派归属、思想倾向、结构体系、情节技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连文是进行古汉语专书反义词判定时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运用连文进行反义词判定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反义词与同义词、对义词、反义相成词难以区分的问题。本文以《史记》为例,在理清连文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探讨,并认为古汉语专书中反义词的判定,除了连文外,还需要其他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史记》和《三国史记》作为中韩两国的历史巨著,在文学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两国国内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是两国在该领域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开展,为丰富中韩比较文学的内容,开拓新的领域,史学界有必要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与《诗经》张家英《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又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还是我国古代儒家施教的一部重要教材。在我国古代文化与文学史上,它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太史公撰写的《史记》中,对它有相当广泛的引用,相当深刻的论述。而这...  相似文献   

20.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