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龙永干  罗冬 《天中学刊》2006,21(3):107-112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个性而又最为悲剧性的一个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生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向现代中国读者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灵魂深处无法自慰的精神痛苦。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想品质,使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石军 《华章》2009,(11)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成就辉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也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学理想和自甘边缘的文化心态,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寂寞中度过的.他以批判者的眼光看待城市,以理想者的情怀观照农村,以自由者的身份面对政治历史,这些都导致了他深刻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孤独是人类的普遍情怀,更是学家敏感的思想特征,学家为了表现孤独、消解孤独,于是铸造了他们的学丰碑。本从社会动乱、政治失意、思乡怀人三个方面探讨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并力图阐明柳宗元为了消除孤独而运用的意象消解法和禅理消解法,从而揭示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8.
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或背景的小说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抗战相关的散文、杂文一起,共同建构起沈从文抗战叙事的话语体系。沈从文笔下的抗战叙事具有“争国格”和“争民族人格”两种话语维度,不仅强调要驱逐侵略者、争取国家的自由,同时还思考如何实现“重造”国家、“重塑”民族人格的方法与途径,试图探索国家的“生路”。沈从文对抗战胜利抱有信心和希望,他深刻认识到只有集全民族的意志,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文学主张,但他们都具有一颗孤独的心.这种孤独的心灵,带给他们的小说一些共同的文学特质:孤独的人物形象,人与自然的融合,爱与美的女性形象,对内心感觉的注重.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沈从对人生、“生命”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论述沈从关于学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一基本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艺术家,常常有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孤独感,而且这种孤独感又与他们对人类的深切 同情心相互依存、相互强化,共同成为艺术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孤独"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后现代小说文本中凸显的“孤独”感作为主题 ,以美国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上海卫慧的《上海宝贝》为审视对象 ,将这三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并列 ,通过对作品文本和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分析 ,来具体讨论“孤独”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相当长久的人生道路上,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知人而论世”的人学理念中吸纳现代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以原态“自然人”形象展示出人性的“生物”形式与“生命”神性双重积极意义;其人性模式渗透调合一致的灵肉观念与张扬的生命意志力量.以“爱与美”宗教性的博爱情怀和无私互助协作劳动的“桃花源”社会模式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意义的重要考量;通过自然与文化的现代思瓣来关怀现代人的人性活力与生命神异化状况,使人性在文化的现代批判中洋溢着现实关怀与人本终极关怀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自卑心理是人们心中不可消失的固结 ,可以使人自甘堕落 ,消沉下去 ,也可激发勇气 ,发奋图强。沈从文是有着独特性格的传奇作家 ,通过分析自卑心理对其人生各方面的影响 ,更能清楚地读懂作者及其作品 ,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创作心理 ,从而了解作品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