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朋友     
每当看到和想到《工人日报》这几个字,我的心中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成长是和《工人日报》紧紧地联在一起的。 80年代初,由于我在以往的逆境中一直坚持刻苦自学,终于在化工产品的研究上搞出点名堂。《工人日报》的记者发现了我这个“小人物”,进行了报道。从此,我和《工人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我看《工人日报》2000年7月1日第四版,有首题为《镰刀斧头的辉煌》的诗,该诗中将“锤头”误为“斧头”。于是,我即写一意见寄给《新闻三昧》。不几天,该刊编辑即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你的意见正确,表示谢谢!欢迎多提意见,帮助办好《工人日报》……”随后在当年第9期刊出我的意见,题为《是“锤头”而非“斧头”》。《新闻三昧》上辟有一栏目名为《三昧书屋》。我认为“三昧书屋”应为“三味书屋”才正确。因为“三  相似文献   

3.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4.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5.
7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我有幸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工人日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会议期间,经报社领导瞿祖赓、张宏遵的介绍,我作为《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的代表和齐齐哈尔市长跑爱心协会的代表,十分荣幸地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同志简要汇报了工作。听后。尉健行同志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好,好。《工人日报》和工人心连心。”随后我与尉健行同志手拉手留下难忘的瞬间。这也是会议期间,尉健行同志惟一同与会者的一次单独合影。  相似文献   

6.
《新闻三昧》编辑:收到第四期杂志,认真填了“读者调查问卷”以后,觉得还有一些话没说完。贵刊作为一份业务刊物,我觉得首先应是为《工人日报》服务的业务刊物。通过阅读贵刊我感到,其栏目设置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工人日报》作为全国第二大报,发行量高达百万之巨,在这些订户中,  相似文献   

7.
有位记者曾经问过许多企业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个:“最需要被人们所理解。”一提起《工人日报》,我就想到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工人日报》不仅深深理解我,而且坚定地支持我,实在是改革者难觅的知音。 1984年,我在本溪率先租赁了消防副食商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围绕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8.
在《工人日报》第9届特约通讯员代表大会上。当我双手接过瞿祖赓社长授予的《工人日报》“十连冠”优秀特约通讯员奖杯的时候,我既激动又自豪。正如许多朋友所说,接连十次获得《工人日报》优秀特约通讯员称号,十分难得,十分珍贵,当属殊荣,在常州市、在江苏省,我还是第1位。作为《工人日报》10多年的特约通讯员,在报社领导、记者和编辑的指导、帮助下,我先后被《工人日报》刊用的稿件有145篇,其中10篇,或被新华社转发,或被中央台转播,或被评为好稿,或被选编入书出版。回顾10多年的实践,我体会到作为特约通讯员应该具有“四得”,即:献得出爱,受得了苦,经得住退,站得稳脚。  相似文献   

9.
我是山东省兖矿集团一名普通职工,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撰写新闻稿件。八年来,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山东工人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上发稿800佘篇,并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通讯员,被大家戏称为先进人物、企业形象的“画家”。  相似文献   

10.
捡由头     
近几年,我在《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发表10多篇小言论,所用的由头,几乎都是从业余生活中“捡来”的。从电视中看来的一天晚上,我坐在家里看电视,看到当地电视台播发一则广告:铁力个体快乐幼儿园招生,入园的幼儿公家给交费的每月15元,自费的每月10元。我感到奇怪,为什么公费的比自费的高50%呢?这时我想起有人曾经对我谈过,目前有个别医院、旅店……,一听到“公家报销”几个字,就随意提高价格。如果对方提出异议,他们便说:“反正不掏你个人的腰包!”我认为,这是一种“小家”吃“大  相似文献   

11.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许多工人读者拿到《工人日报》后,最后的目光常常会定格在一个栏目上,这就是“职工明星谱”.许多工人读者反映说,咱爱看这个栏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讲出咱工人自己的故事.七年来,《工人日报》“职工明星谱”栏目,讲述了34个行业,几百个工种的六百多位“职工明星”的故事.既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又两次荣获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专栏称号.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常州市航运公司办公室里,保存着一份《工人日报》社编印的“情况参考”,那上面登载着一篇反映水上职工住房困难的稿件。为什么这篇稿件会被当作历史资料珍藏着呢?事情还得追溯到11年前—— 1983年4月,《工人日报》记者来常州采访,重点了解职工群众中的难点问题。当时我在市总工会宣教部工作。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许多职工反映住房困难,  相似文献   

15.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16.
下乡采访归来,总喜欢翻翻报纸,看了4月上旬的几家大报,在制作标题上,雷同的颇多。“不是”什么,“胜似”什么,即是一例。我看这也是一种“套话”,因为出现在标题上,姑且谓之“套题”吧! 如4月3日,中国财贸报第二版刊登的《不是造林站,胜似造林站》,是上述模式;4月4日工人日报第二版的《不是鲜花,胜似鲜花》和4月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的人物通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都是这样的模式!例子还  相似文献   

17.
一张报纸要办出特色,开辟具有特色的栏目必不可少。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经济日报》的“现场速写”,《工人日报》的“当代工人风采录”等,就非常有特色。我编《铁路建设报惯用多年,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办好副刊,推出符合企业报特点的有特色栏目,同样必不可少。我开的《工程队轶事》栏目,迄今已七个年头,已成为我报的“名牌”栏目。为什么开办这个栏目?起始的想法是使栏目内容能够触到企业最基层,依靠基层群分央办杜日。他们作十、N中人大多数,开办固定的令他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可以这样说.办好了,很大程度上副刊…  相似文献   

18.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54-54
工人日报记者庞慧敏、实习生黎春香撰写的人物通讯《马路就是我的战场》(见工人日报8月26日第五版),充实、情景感人。全文2500字,通讯分为4个小标题:“开窍与不开窍”、“朴实的‘头尾’哲学”、“称职与不称职”、“马路就是我的战场”。  相似文献   

19.
我想谈谈自己参加刊院学习的一点体会。在基层搞业余报道要靠勤快,不怕吃苦。既要参加刊院学习,又要因公出差,几十道习题要做,各种基础知识要背,准备期终考试,还要挤时间写稿,常常在深夜十一、二点也不能入睡,但我都坚持下来了。一九八五年,共采写各种稿件一百零九篇。被《四川工人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没有时间,就挤。有时一手拿馒头,一手握笔杆,嘴里嚼食,心里想题。有一次,应《四川工人日报》之约为该报“青年工人”专栏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3月28日第七版,是文艺部主持“人生片断”专版编发的反映“看天吃饭的气象人”生活的内容。这一组共8篇短文(包括“采访手记”),是采编者利用“世界气象日”采撷的一束小花。这一整版文字,我捧读后有深切感悟:不看不知晓,一看真开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