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北京警方打掉了一个‘专业’盗车团伙……”这是今年2月7日《北京晨报》上的一则新闻。在这则新闻中,不仅报道了警方这次行动的全过程,同时还翔实地介绍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方法和手段。对此,笔者认为犯罪新闻不应这样报道。虽然说,该报道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应确信,有关编采人员乃至该报刊发这条新闻的本意是好的。但我想,稍有点正义感和警  相似文献   

2.
《新闻不宜跟风》提到有关语言“天才”的格言,具有现实意义。据中国文联作家谈宝森《让“天才”格言永驻我心》一文回忆,是老舍1959年最早提出,现将两文一并刊登,以资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3.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新”,这不单是指新闻的内容,新闻的标题也是如此,都应该在不同的新闻稿件或不同的新闻节目中有所体现,然而时下有些媒体的稿件(节目),读(看)后总感觉此报道与彼报道相差无几,此频道与彼频道没两样,不说千篇一律,跟风之嫌随处可见,甚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家知道,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非常之关键,常有“题好文一半”之说,确实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卖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市场经济中,各媒体的“首脑”都在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而绞尽脑汁。好的标题确实可以吸引读者,而若标题…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6,(6)
“神话”不宜作新闻文/辽宁·赵维今害人的名誉的其它文章或报道。如组织正面报道以挽回影响,组织有关辩护文章在媒介发表。这些做法,都是新闻媒介实事求是和民主作风的体现。因为新闻媒介大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本来地位高,威信高,在社会上很受尊重;而媒介每天要发...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无疑要报道一些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好人好事。但从这种宣传的社会效果看,我认为不宜太“实”。所谓不宜太“实”,就是说使读者看了文章后,感到事情是真的,可信的;但又不是很“实”的,如同身历其境那样。为什么?因为太“实”,描述得过于具体、详细、逼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给进  相似文献   

6.
世人皆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英雄岳飞。有人说,“莫须有”就是“不须有”,是“没有”的意思。其实,“莫”字,既不同上古汉语中作无定代词的“莫”,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否定副词(不要)的“莫”。它是中古汉语里特有的  相似文献   

7.
报道工程项目奠基仪式、投产剪彩仪式、展览会开幕剪彩仪式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对当前的“庆典”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读者和观众的心目中也产生了消极作用。依我看,“庆典  相似文献   

8.
笔者时常在某些广播、电视和报刊上目睹到某地召开公捕大会,对多少名人犯实行公开逮捕的报道.一些在会场上当众使用械具、挂牌、游街示众的特写镜头琳琅满目,有些报刊还把某地召开公捕大会作为新闻由头,以醒目的标题配发图片刊发在重要位置.公捕人犯的新闻消息在广播里更是如雷灌耳.一些接受现场采访者在广播、电视中慷慨陈词,大谈公捕大会的效果及其作用.使得这个与法律相悖,与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不相符的做法或提法众所周知,形成了合法化.政法界的一些行家和人民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十分反感,严重地损害了党的政法机关的形象.惩治犯罪必须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包小莉  胡宗仁 《新闻战线》2020,(13):102-103
农家报从选题、内容、语言和标题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报道质量,努力做到选题以小见大、坚持以内容为王、语言通俗易懂、标题制作有吸引力。着力反映新时期的农村变迁及农民新风貌,用心抓典型,努力做好"三农"新闻的"四新"报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革新的日益月异,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仅遭受着变革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以受众的思想为主体,以受众的视角为依托,实现新闻报道的受众本位转化,这是传统媒体得以生存的前提。在激烈的媒介环境竞争中,不少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追求逐步剑走偏锋,一些猎奇性的新闻涌现出来,甚至一些低俗情趣的新闻也见诸报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若想要实现创新,若想要推陈出新,不断迎合媒介发展的需求,需要将软新闻进行硬化处理,将非事件性报道包装成为事件性报道,这对于媒体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人大”、“政协”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召开,忙坏了场内场外的新闻记者。“两会”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不少方便。于是,记者在采访会场上新闻的同时,也捕捉了不少“报道之外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读者对于一张报纸,有着不同的阅读爱好,有的喜欢看本地新闻,有的关注时事报道,有的爱看文体娱乐,甚至有的专注专刊、广告等。在报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这些不同的读者偏好可能成为整张报纸获得垂青的突破口。要想打开这个突破口,报纸就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打造个性化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刊》2008,(3):24
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融合新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时代,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传播专业要求和成本很高,新闻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  相似文献   

16.
徐晓鸿 《视听界》2002,(2):90-90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传媒业的发展空前高涨,传媒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栏目、新的节目、新的报道方式层出不穷,一种被称为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逐渐在各媒体兴起,并逐步为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我国新闻界同行在新闻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和政访会议上领导人的八次记者招待会的电视直播、“对话报道”的尝试,以及一些批评性报道的突破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的新闻改革问题,本刊编辑部最近邀请新华社部分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参加者对新闻改革都有一种迫切感。大家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闻报道如不进行深入改革,就难以和新形势相适应,就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会上发言涉及新闻时效、新闻如何成为同国内外人民群众对话的重要渠道、如何运用批评武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内外并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将这些发言摘要发表,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推动新闻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宁 《记者摇篮》2009,(2):41-41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如今,由于传输设备的现代化,只需要一部手机,电台记者就可以把把现场报道及时发出去,让听众第一时间获知事件的最新进展。随着大量新闻以进行时、递进式,快速、密集地精彩呈现,可以说,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又找到了一枚先声夺人的利器。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关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但在报道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媒体所热衷的"卖子","卖肾"类新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是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价值尺度——社会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任何以价值而存在的事物,都有其价值的尺度,也注是价值量、价值之高低。关于“非典”和抗“非典”的报道,国内受众的关注程度,远远胜过了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国内、国际许多重大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