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2.
周志卓同志的看法,恐怕是很多新闻写作者所关心的。不过,我们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所谓“一稿不能两投”的“稿”,如果仅仅指“新闻报道”而言,那么,“两投”或“多投”,都有利于新闻传播;如果是指一般文章,就仍以遵守“一稿不能两投”的原则为好。实际上,周文所举的实例,也都是宜于迅速广泛传播的新闻报道稿件。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两投”或“多投”好?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部队军事工作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强的特点,每年从新年伊始到年终岁尾,常态工作什么季节该干什么,几乎“年年岁岁花相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也很容易走入同质化、循环式怪圈。报社编辑们收到的稿件,有不少是“今年豆腐炖白菜,明年白菜炖豆腐”,大同小异。这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稿件,实在让编者作难。  相似文献   

4.
部队军事工作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强的特点,每年从新年伊始到年终岁尾,常态工作什么季节该干什么,几乎“年年岁岁花相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也很容易走入同质化、循环式怪圈。报社编辑们收到的稿件,有不少是“今年豆腐炖白菜,明年白菜炖豆腐”,大同小异。这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稿件,实在让编者作难。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上,有一个杀伤力很大的比喻词正大行其道,那就是“炮轰”。在百度搜索“炮轰”一词,立马会出现近三百多万条相关信息!足见该词语在媒体的热度。哪里来这么多的炮轰呀?我很纳闷。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大,还是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复杂?认真研究一番后才发现,二者都不是,真正原因说来既可气又可笑:是有些媒体故意制造轰动来吸引眼球。按照我的理解,既然舍刀枪等常规武器不用,抬出大规模杀伤性的大炮,至少说明被轰者应是“罪大恶极”。但随便浏览一下新闻,却发现竟与想象的相去甚远:琐屑之事可能被媒体提上“炮轰议程”,比如某名人在央视一不…  相似文献   

6.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信访者”来自各个阶层,信访的问题五花八门,这是党报信访工作的一大特点。一般来说,新闻单位的“信访”部门多以该信访的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而确定取舍。但没有新闻价值的来访,就可以简单的用三两句话把来访者送走吗?事实证明,这样做会冷了百姓的心,有损报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作为一名党报信访部门的记者,有责任为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和提高党报信誉,做好群众工作,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因此心理疏导工作在信访接待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疏导对策之一:站在信访者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化解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9.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10.
并非小事     
一稿两投,文章名家自不屑为,严肃的作者也不肯干。但是,目前在一些业余作者中,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却颇流行。据说是为了防止编辑犯“官僚主义”。事情该怎么看?常见报刊编辑和工人们费劲地编排出一篇可用之稿后,发现别家报刊已登出来了,于是不得不又忙着拆活,倒版,大家一番辛苦白费,都觉得“受了捉弄”。又见有的文章,别的报刊虽已登出,但编者疏于查看,造成重登,“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人们也不舒心。因此,我想之又想,得出结论:还是要反对一稿两投。两投、多投成风,流弊良多,绝非“文坛盛事”。就在不久前,有位朋友写的文章,两家一小一大的报纸先后刊登,一字不差。莫非他也在搞一稿两投?我当面提出质询。他叫苦不迭,赶忙解释:“我只给了小报,没往大报投。大报登了又不说明是转载,可冤枉我了!”  相似文献   

11.
笔者作为老通讯员在二重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 ,不少年轻的通讯员反映 ,所投稿件如石沉大海 ,以后的稿件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稿件应向能做到“三必”的报刊社投送。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 ,然而今天却很难见其尊容了。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 ,新闻单位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增添了麻烦和负担 ,但却密切了同作者的关系 ,双方沟通了感情 ,且做到了信息的交流 ,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再则发刊用通知 ,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一稿多投”、“一稿多登”之…  相似文献   

12.
所谓“带响新闻”,就是有反响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稿件往往十投九准。 那么,“带响新闻”要具备什么要素呢?我归纳了四条:现场、独家、问题、新闻。 首先,它得是新闻。是对“当前最新发生的或过去早已存在而现在发现的有意义的事物的报道”。关键是“新”和“有意义”。像前年长江发大水、去年南斯拉夫打大仗,那些及时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之路,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发展热潮,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过来人,还是新媒体的新手、新面孔,在你、我、他的周围已经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玩家和高手.他们是如何“玩转”新媒体的,他们在冲浪新媒体的探索中有什么心得体会、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15.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电台来划分的。例如,有一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19.
在拉萨,土旦更登因为担任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而闻名。多年来,这位自学成才的藏族老人在《西藏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5000多篇藏文稿件和新闻图片,其中不少为独家报道,令许多职业“老记”也感佩不已。 解放前,出生于那曲的土旦更登,家里有8个兄弟姊妹,每天节衣缩食度日。后来,一个富裕人家用7只羊把他买去当羊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