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7月25日,各大媒体刊登或播出了“三湘女巨贪”一审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但《中国青年报》对此的报道却与众不同,当日的一版刊登了我写的“蒋氏家族腐败触目惊心”这篇通讯。新华网立即转载作为当日的头条新闻,新浪网等许多媒体也作了转载。这篇报道体现了作者的独家视角,这也是独家新闻。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反腐新闻层出不穷,如何不落入写侦破过程、审判侧记、判决结果的俗套?怎样写出新意?如何在众多媒体记者拚抢新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小记者,却来谈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可能会让人觉得好笑。但最近一篇报道反映的情况,让人实在“不吐不快”。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这位导师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这些话要不是通过媒体传播出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既便信了,也恐怕会有些惶惶然。因为,这好比在说一个作家不会写小说一样,有点近乎天方夜谭。虽然…  相似文献   

3.
一、公共物品·外在性──新闻产品分析前不久,美国和英国事前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提出警告,公然轰炸伊拉克。这则消息经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让世人“大为震惊”。在这过程中,“消费”这条新闻的受众不分国界、种族、信仰,也不分男女老幼,对新闻的传者而言,消费者多一个,也不会增加其成本,少一个也不会降低其成本;传者自然希望“消费者”越多越好。由此可见,新闻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加(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人对它的分享却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它们是非排他…  相似文献   

4.
报纸要让消息唱主角,这已成了报界的一种呼声,为此《新闻战线》开展了“让消息唱主角”的大讨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许多消息(一些不是消息的消息不在此列)本身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可能想唱也唱不好,成不了主角。我们每天报纸上的消息篇数并不少,但它们未必就是“主角”。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但消息缺乏深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消息“失落”了深度,就不可能成为“主角”。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消息深度“失落”的外在原因。一是自80年代中期深度报道的兴起。这些深度报  相似文献   

5.
张全 《新闻三昧》2003,(6):24-25
3月17日,享有世界声誉的我国数学家苏步青老先生以101岁的高龄在上海辞世。由于当日有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以及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等重大事件,苏老逝世的消息怎能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呢?按“名人+不寻常=特大新闻”的标准,这应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一般来说,刊登这类新闻发一下新华社通稿就可以了。有个性的媒体却不甘于此,他们在“第一时间”用独  相似文献   

6.
自4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湖南常德程林义市长“撵”记者的消息后,不少捧场的文章相继出现。然而我却有些酸溜溜的感觉。记者的天职是抓新闻抢新闻。但得受命于有司,不可乱抓乱抢。很有点“指向哪里,奔向哪里”的绝对服从。那位被“撵”的摄影记者,虽未明确道出受谁之命,但从“按惯例提前来到会场”看,也完全可想而知的。这至少和程市长有些间接关系吧,不然这个“惯例”又如何形成呢?既然记者“按惯例”来  相似文献   

7.
易欣 《新闻窗》2008,(3):45-47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新闻术语“新闻观察员”作为时尚而体面的称呼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其含义并不确定,有的指新闻线人,有的指新闻评论员,还有的指监督监察人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观察员”是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政治概念,“新闻观察员”的表述扩大了“观察员”的内涵,降低了“观察员”的规格,其表达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准确,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极易造成新闻语义和传播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毕钝 《今传媒》2006,(1X):41-41
日前,笔所在城市坊间纷纷传言:本市某区邮政局邮政运钞车在把现金从金库运往营业网点途中,运钞车司机趁押钞人员下车送钞之机,将拉着一百多万元现金的运钞车开跑了。此传言如果属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未见当地媒体披露,便只有似信非信了。孰料。省城一家报纸很快报道了此消息,全国众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传言得到证实。笔大惑不解:当地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此消息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有关方面”发话不让报道。笔不由得又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类似事件:当地一个金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有关方面同样要求当地媒体“保持沉默”,不允许报道,当地群众也便只能从外地、从上面的媒体获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了。这种现象。是否也算一种另类“出口转内销”新闻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报纸上刊登消息,在导语的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闻通讯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所说的“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然而许多企业报却忽略了消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本刊自创办以来,受到广大媒体同仁的青睐,每期均有文章被转载,对此本刊表示感谢。除特别申明外,本刊欢迎各媒体(报纸、杂志、网站)转载、摘编本刊作品,但必须依法注明出处,并向本刊寄赠样刊和向作者支付稿酬。近期发现有部分媒体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新闻机构,很多都是只强调“报道”而不在意新闻的讲述方式和方法。其结果,是很多新闻报道没头没脑,不可亲,不可读,成了新闻“垃圾”。而也有一些重视讲故事的媒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故事性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讲出来的东西不可信,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本刊自创办以来,受到广大媒体同仁的青睐,每期均有文章被转载,对此本刊表示感谢。除特别申明外,本刊欢迎各媒体(报纸、杂志、网站)转载、摘编本刊作品,但必须依法注明出处,并向本刊寄赠样刊和向作者支付稿酬。近期发现有部分媒体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本刊自创办以来,受到广大媒体同仁的青睐,每期均有文章被转载,对此本刊表示感谢。除特别申明外,本刊欢迎各媒体(报纸、杂志、网站)转载、摘编本刊作品,但必须依法注明出处,并向本刊寄赠样刊和向作者支付稿酬。近期发现有部分媒体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诞生使新闻报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成为个人发布消息的工具。网络成就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成就了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这些消息,经过巨大的网络人脉的阅读和热评,就会成为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甚至是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上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也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如果不加以选择、核实就采用,往往会“被新闻”,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在复杂媒介生态下谨防“被新闻”的一些方法,以期对记者同仁们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最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有多种多样的体裁,如消息、通讯、来信、评论、调查报告等,被称为“十八般武艺”。而这“十八般武艺”中,消息是常规“武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它以简要的文字真实地迅速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消息是报纸新闻的主体。报纸所以被称作“新闻纸”,就是因为它以刊登新闻为主,新闻则以消息为主。消息在报纸上要唱主角,要占主体地位。这是现代新闻写作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新闻界同仁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上,有些事有宣传价值,却不一定有新闻价值;有些事有新闻价值,却不一定有宣传价值。而我们要写的,是那些既有宣传价值、又有新闻价值的事。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恰如其分,也不难,难的是时时要有清醒的头脑,头脑清醒的“出处”就是“讲政治”。我对“讲政治”的理解,首先就是“讲大局”。  相似文献   

19.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20.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