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期,也就是“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都自印《鲁迅语录》,是继《毛主席语录》之后版本最多的又一个伟人的语录。人们便以为《鲁迅语录》是“文革”时期的创举。其实,早于“文革”二十多年,就有至少四种“鲁迅语录”问世,宋云彬辑录的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60年代初,《北京晚报》副刊上曾有一个《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主持人是邓拓同志。“文化大革命”对《燕山夜话》的“全国性声讨”结果,反倒引起更多读者对这专栏的兴趣和关注。80年代伊始,随着《北京晚报》的复刊,《燕山夜话》以《百家言》栏目复活了。在新时期,新的《百家  相似文献   

3.
蒋海燕 《传媒观察》2004,(12):60-61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相得益彰,有的副刊甚至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栏目,如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沈从文编的《大众报》文艺副刊等,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羊城晚报》的“花地”,80年代《新民晚报》的“夜光杯”,都曾拥有大批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几年前曾说过“文学驮着影视走”,有趣的是如今“影视驮着文学走”。一部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中播出后,众多出版社闻风而动,聚集《钢》剧,“大炼钢铁”顷刻成为电视剧“催热”出版业的一个闪亮的热点。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就在《钢》剧播出以前,缘于电视剧的播出导致出书热卖的现象早就有过。从80年代的《新星》、《四世同堂》,到90年代的《围城》、《孽债》,《红处方》、《雍正王朝》和《过把瘾》等文学读本,无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纸﹃读书版﹄概览︵上︶■徐雁进入90年代,报纸扩版潮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的日报、晚报和专业报大多数都办起了自己的“读书版”。这些“读书版”加上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求知热”和“文化热”的勃兴而创办的《读书》、《书林》、《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6.
周末版的兴起和都市报的出现是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变革中的重大事件。1991年,周末版热潮兴起。90年代中期,面临危机的省委机关报纷纷创办都市报,走上“小报养大报”的路子。《华西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等发展势头迅猛。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说晚报是中国的“半大众化”报纸的话,都市报则是中国真正的“大众化”报纸。  相似文献   

7.
近期的编辑学研究:点与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学研究,也许并不能说是发轫于80年代,然而却不能不说是自80年代才兴盛起来。编辑学一词,虽然已初见于50年代的书籍,但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是在80年代才奠定的。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不仅出现了大批编辑学论文,而且出版了一批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如《实用编辑学》(1987)、《编辑学论稿》(1989)、《编辑学通论》(1989)、《书籍编辑学简论》(1989)、《科技编辑学概论》(1989)等。并成立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以出版编辑、出版书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专业杂志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多种。  相似文献   

8.
曾洁 《新闻世界》2014,(4):307-308
《梦粱录》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是一个疑案,其书自序中提到“甲戌岁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此为断定其成书年代的一个关键证据,但对此“甲戌”究竟对应哪一年,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咸淳十年”说,“元统二年”说等观点一一加以剖析和梳理,力图为《梦粱录》成书年代的断定提供更多佐证。  相似文献   

9.
我们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几乎贯穿整个90年代的竞争,称为广州报业市场的“大三国”时代;将三大报90年代末期先后创立或改造的《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间的竞争延续,称为“小三国”时代;广州报界的“三国演义”其实已经进入了“集团化”时代。而宣告这一时代来临的,正是“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这一点,可以从此次三大集团出征日韩的战略布局中清楚地看到。  相似文献   

10.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11.
有文章(《新闻通讯》91年第二期)说:“数字、标点、字母嵌入标题,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笔者觉得不无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试举几例: 《二四得八不如三三得九》、《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等等,前者见于“三熟制”走红的年代,意思是种两熟,即使亩产四百斤,不如种三熟每亩收三百斤;后者见于“三熟制”“失宠”的年代,意思是种三熟单产三百斤,  相似文献   

12.
光明 《新闻三昧》2006,(5):45-45
“年代”不指具体一年3月19日上海某晚报B5版《老费的小屋》一文配发了数幅照片,其中一幅当代作家张抗抗的照片的释文是这样的:“摄于1980年代”。年代一指较为久远的时代或时期,如抗日战争年代,过去黑暗的年代等;一指每一世纪“十年”,如1990年-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上述“1980”已指明了具体的这一年,就不可称之为“1980年代”。应是“二级医院”4月2日上海某晚报A10版《九亭地区看病入学难》中:“……九亭地区前两年投资的一所两级医院楼房已经造好,现正与市内一些大医院洽谈,落实合办事宜。”这里“两级医院”的说法不对,应是“二级…  相似文献   

13.
在地方电视台中.广东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一直受到同行们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末.以《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为代表的电视剧,一直在中国电视行业中为人称道.也获得了足够的荣耀:1987年《公关小姐》在广东台播出时,其收视率竟然达到90.99%,同时还获“飞天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1994年制作的《情满珠江》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立即轰动全国,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金鹰奖”等三大全国级奖项的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为我国荒凉的科学期刊园地增添了绿色;它的宗旨是实现《科学的中国化》;它提出要发掘中华五千余年的科学瑰宝一《自然界》是与《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并列而被称为商务印书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十大期刊”之一.它于1926年1月创刊,1932年“—·二八事变”后停刊.16开本,月刊,但“每年出十期,为一卷,约一千页”(《自然界征文启事》),即每期近一百页.《自然界》从创刊到终刊共出六卷零一期.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读书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公共性的人文学术出版物. 近年来,或许是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集体坎陷”的深刻反省,以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程光炜《八十年代研究丛书》等为代表,不约而同地呼唤“重回80年代”,成为读书界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而在“穿越”重回80年代时,读书人总是念及当年的三大丛书编委会及其所集结的知识群体:以金观涛、包遵信等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王焱、周国平等代表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编委会.  相似文献   

17.
米华 《青年记者》2016,(36):89-90
精确新闻学,是“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在西方,精确新闻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3年菲利普·梅耶的《精确新闻学——一种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出版,标志着精确新闻学的定型.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新闻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等.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文坛,“马文兵”是一位名头很响的作者。1960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以“马文兵”署名的《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等大块文章,都在《文艺报》占有重要版面,在当年文艺思想理论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书《’85美术运动》,副标题是“80年代的人文前卫”,这个副标题十分准确地点明了80年代“新潮”美术运动的意义。今天,在诸如“798”一类的美术场所,人们对各种各样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20.
“竭忠尽智的服务精神,是‘生活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世纪20年代就蜚声中外的新闻出版学家邹韬奋在《生活史话》中这样写道。他无论在主编《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的实践中,还是在创办、主持生活书店的奋斗中,都一直把“发展服务精神”作为三大目标之一。“服务精神”这个谈论了几十年的话题,到本世纪60年代初似乎达到了高峰。但近些年来,出版界中的有些人,营利意识强化了,服务精神淡薄了。因而,重弹服务精神“老调”,并将“生活精神”作为出版界的一种光荣传统继承下来,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