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新闻记者拿到笔开始写稿的那一秒钟起,就承担了为历史写证词的重任。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是应当推动历史前进的,因而,它又不单单是证词。于是,要保证我们的“证词”符合历史的真实,要使我们的稿件能触动社会,就向我们记者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你动笔写什么?怎样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这个沸腾的、变幻莫测的大海中,你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读者? 我是新闻界的晚辈。1978年,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当了驻四川的记者后,最大的感觉是“困惑”。记得头半年工作极其“勤奋”,4个月发稿36篇,结果只见报12篇,常常急得翻着报纸头上冒汗。觉得我写的都是四川的大事嘛,为什么报纸不用呢? 经过一段冷静的反思,又学习、分析了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最后,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说来是那么浅显——新闻其实是一个“载体”。我们写这件事,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新闻事实不过是一辆“车”,它应该载着“意义”奔向读者。如果它不能装载“意义”,我们就把这辆“车”扔掉——不写。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2.
感谢与答复     
《中国广播》编辑部的同志将浙江台李方存同志的文章清样转给了我,问我有什么话想说,并告可以写下来,作为学术交流。首先我感谢李先生的文章,它有助于开阔我的思路,其次我想说这样几句话:解决问题,找准切入点十分重要。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找准了切入点,整个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了。也可以说,切入点是问题的关键之点。培训进城打工农民,有利提高这部分农民工的素质。那么,抓住了这个“点”,“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吗?这个立论,  相似文献   

3.
吴航斌 《出版广角》2013,(10):28-29
钱钟书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小孩子要看镜子里的光明,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时常会想到这个问题:一个理想状态的编辑,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或者说,怎样才是一个好编辑?这个问题,对"寻找光明"的意义而言,是受角色的指派而悬拟职业的佳境。众所周知,所谓理想的完美,恰在于它是遥不可及地无限接近。因此,出于求索光明而凝神审视,我们通常只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我们已经够努力了,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我  相似文献   

4.
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题目,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几个概念和比喻,写40多万字.能写些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疑问来读陈力丹的新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的。但是,我很快就进入了马列思想的活的境界。通过这本书的分析,他们不再是需要仰头看的崇拜者,而是与时代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他们的新闻和宣传思想.其实是从许多教训或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各有很具体的阐发背景。  相似文献   

5.
几天前,新闻界的一位同志问我,中央大报的评论不好写,你们有何诀窍?我说:关键不是具体写法,而是我们有个好环境、好机制。 这个环境和机制,是鼓励人干、激发人闯、催人奋进的环境和机制。在评论这一块,早几年经济日报社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署名,还要创办个人专栏。  相似文献   

6.
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处入手?有从报道思想上着眼的,有从报道形式上入手的,有从写作技巧上改进的。笔者认为,着力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有助于牵住经济新闻的“牛鼻子”。何光先同志在论述十年来经济新闻写作的得失时曾说:“创新,是把新闻写活的关键,也是把经济新闻写活的关键。经济新闻创新,需要以把握经济报道的特点为前提,并注意事实本身的特征,勇于探索立体写作,讲究写作技巧,也就是说要有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很有见地的。如何创新,即要找到一个结合部,一个突破口,把经济新闻本身的特点和经济事实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这个结合部和突破口就是经济新闻的切入点。如何寻找这个切入点?根据许多成功的经济报道的经验和笔者个人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7.
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题目,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几个概念和比喻,写40多万字,能写些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疑问来读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力丹的新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的。但是,我很快就进入了马列思想的活的境界。通过这本书的分析,他们不再是需要仰头看的崇拜者,而是与时代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世  相似文献   

8.
“80后”诞生于幸福时代 提及“80后”一代的写作才华,我们很少会问:20年前的少年为什么就写不出如此出色的文字?我们忘记了写作才华与时代质量的关系。近十几年在中国发生的语文观念与作文观念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  相似文献   

9.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0.
社论、短评、编者按语都是报刊的声音,而按语则是编辑部更为灵活,简便的发言形式。积极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编者按语这个武器,可以使我们的报刊办得更为生色。如何写好“编者按”?我最近翻阅了一九四七年十月至十二月份的晋绥日报。当时,解放  相似文献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个人认为这个“事”可以解释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这个“器”指得就是“信息化手段”。那么又如何才能让信息化这个利器有效的为企业所用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利”的问题,“利”最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信息化产品本身的功能需要强大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夏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将一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嘱我为书稿的出版写几句话。写什么呢?我与作者素昧平生,只能就书稿说说书稿了。而书稿主要是作者1954年至1993年之间,发表在省市报纸上的通讯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我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13.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时许多通讯员都为制做不出一个理想的标题而苦恼,这里我谈点在采访过程中立题的粗浅体会。从素材中找到“闪光点”。通讯员采访时要抽出题材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闪光点”,具体的要求应当是:一语囊括全篇。去年3月,我们去一个医院采访,发现该医院临缩编前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16.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听电台的新闻广播,说去年8月24日在上海附近的撞车事件中死伤日本人员的赔偿问题,已经同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怎么样呢?没有说。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最关心的不是协议达成与否,而是协议的内容。比方说日方的死亡人员,究竟每个人赔偿了多少钱,一共赔偿了多少钱?作为一个记者,最应该写清楚的,也是协议的内容。新闻不是要讲五个W吗?内容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而那报道偏偏“忘掉”了这一条。有人说,我们的公开性,只是说说罢了;也有人说,我们的透明度,透明有度,都不过是迷迷蒙蒙的雾里看花而已。那天有几个人同我谈这个问题,我这个作了几十年记者的人,除了苦笑,还有什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19.
祝璐 《新闻与写作》2005,(11):14-15
随着2005年的11月8日——中国第六个记者节的到来,我也即将面临就业,所以说这个记者节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记者.这到底是怎样一个行业,虽然学习新闻专业到今年就满6年了,而且从本科时期就开始在各个媒体实践,对记者这个职业也早已不算陌生。可是真要对此说些什么,却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容易,写了改,改了写.不知该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战略新兴产业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及发展,中国的广告产业,作为产业中的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与新的发展,面对未来,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我这样理解,今天并不存在,今天的一半是昨天,因为昨天的产业和昨天的压力,我们聚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让明天更加美好,日益辉煌。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怀揣梦想,活在明天。那么,"明天"应该是怎样一番场景?看远,不撞车整个广告业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既有渐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